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據徐州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六中教授介紹,骨科手術涉及到脊柱、關節、四肢及軟組織,手術范圍較廣泛,手術復雜,常常有內固定物或內置物存在,因此,術后功能康復要求較高。
骨科手術大致可分為創傷和骨病的手術。常見的創傷為四肢及脊柱的創傷。四肢創傷可分為關節周圍的骨折及骨干的骨折。涉及關節周圍的骨折,往往需要手術固定骨折,以利關節功能康復。下肢關節周圍骨折常見的有髖部骨折、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踝關節骨折;上肢關節周圍骨折常見的肱骨外科頸骨折、肘關節周圍骨折、橈骨遠端骨折。骨病的手術常見脊柱的手術及關節的手術。
髖部骨折常見的為股骨頸及股骨粗隆間骨折,常見于老年患者。根據骨折的類型及病人的年齡可采用復位內固定治療或人工全髖關節、人工股骨頭置換的手術。股骨頸骨折采用空心螺紋釘固定,骨折不愈合率較高,粗隆間骨折可采用多種方法固定,骨折較易愈合。如固定較牢靠,可早期在床上進行髖關節屈伸活動,進行“踝泵”練習,即踝關節主動背伸、跖屈練習,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如采用人工全髖關節或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除早期進行髖關節屈伸練習、踝泵練習外,可早期下床,避免老年人長期臥床的并發癥。另外,人工全髖或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康復過程中應避免患肢的內收、內旋動作,避免過度下蹲,避免蹺二郎腿,防止關節脫位。
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骨折,兩處骨折為恢復關節力線及關節面的平整,常須手術固定。術后康復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防止關節僵硬、防止伸膝裝置粘連及股四頭肌萎縮。康復的方法主要有:主動直腿抬高訓練、主動膝關節屈伸訓練及踝泵練習,防止下肢血栓形成。在骨折愈合之前避免負重,防止鋼板斷裂及骨折不愈合。
踝關節手術后的康復主要為恢復踝關節功能,防止關節粘連,防止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上肢關節周圍手術后康復目的是保證關節的活動度,防止骨折造成功能障礙。
骨干骨折術后的康復以防止下肢血栓的形成,加強肢體不負重的屈伸活動,加強踝泵練習。防止周圍關節的強直為主。
徐州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六中教授指出,膝關節置換術后以膝關節功能康復為主,可早期在完善止痛的條件下進行膝關節的屈伸練習,特別以主動屈伸活動為重要,麻醉消失就可以進行。臥床時應將患側小腿抬高,讓患膝懸空,防止膝關節屈曲攣縮。患者早期在完善止痛的情況下可下床在助行器幫助下練習行走。
腰椎手術無論是骨折手術還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往往都需要臥床。椎體骨折手術,臥床時間較長,一般是8-12周左右,要等骨折愈合才能負重。單純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可早期下床,峽部裂伴椎體滑脫的手術需12周左右的臥床時間,等待植骨融合后才能負重。在臥床期間必須進行四肢肌肉的功能康復,主要進行擴胸運動,在床上進行直腿抬高、屈膝、伸膝及踝泵練習,也可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一是防止肌肉萎縮,二是可以防止下肢血栓的形成。
徐州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六中教授表示,所有骨科術后臥床病人進行功能鍛煉的目的還有防止骨鈣的丟失,防止骨質疏松癥形成,運動及康復訓練可以促進鈣質在骨骼的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