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謝謝,謝謝您啊,您這么一說,我這心里就踏實多了……”76歲的一名糖尿病患者起身重復道謝了很多次,這樣的場景在陳軍的門診屢見不鮮。每當一位患者從診室離開,陳軍主任總會露出微微的笑容,舉手揮別,目送患者離開。這個看似簡單的舉動背后,正是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醫師、內分泌科學術帶頭人、徐州市名中醫、徐州市醫德之星陳軍對于行醫之路的初心與堅守。
精準防治突顯中醫特色
眾所周知,糖尿病是威脅國人健康的重大慢病。在內分泌科接診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也基本占到一半以上。那么,如何有效防治糖尿病呢?在陳軍看來,首先一點,是要運用好中醫“治未病”思想。
陳軍認為,對于糖尿病的治療,西醫的診療首先就是降糖。其主要著眼于改善患者的高糖狀態,通過藥物來降低血糖,減少血糖波動,延緩、阻止并發癥發生發展。但是,若患者同時具有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尿蛋白高等復雜情況時,這種僅以藥物壓制的方法,就會顯露出明顯的局限性。而運用中醫“治未病”思想,對包括糖代謝異常的中醫藥干預臨床效果顯著。“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對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機制等文字敘述,從那時起,中醫就認識到了糖尿病的危害性,所以在糖尿病的預防上,早已有了明確見地。”
據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中80%都是吃出來的,這說明飲食不節是糖尿病發病的高危因素。”陳軍表示,肥甘厚膩的飲食習慣會導致體重增加,此類人群一般為痰濕、內熱體質,具有舌苔厚膩、倦怠乏力的特點。此時,若以中醫“治未病”思想為指導,對人群進行健脾除濕、和胃化痰等整體調理,可令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得到改善,達到一個飲食控制、體重下降、血壓血脂血糖下降的良性反應,從而有效控制或延緩患者不良病變的發生。
除此之外,為治療糖尿病并發癥,對中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個人都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陳軍介紹說,傳統中醫主張“天人合一”“形神一體”和“心身并調”,察病施藥因人而異,對于糖尿病常見并發癥防治更是如此。
實事求是彰顯醫者擔當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救治病人時要心境平和,對病人要心懷慈悲,無論病人貧窮貴賤,要一視同仁。”陳軍不僅將此話銘記于心,更是落實在醫學生涯的點點滴滴當中。他認為,中醫是一門有人情味的醫學,也是仁慈的醫學,他常常關心的是患者這個主體,而非僅疾病本身。行醫多年,他一直堅持的行醫原則就是站在患者的立場上,替患者著想、為患者選擇最優治療方案。
考慮到糖尿病及慢性并發癥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治療,陳軍看病時總是從患者的長遠利益出發,綜合考慮患者自身情況,為其制訂最佳治療方案,使病人的病情得到長期穩定和緩解。“當年跟我一樣的糖尿病腎病患者,不知道走了多少個了,現在只有我還能健康的活著,這多虧了陳主任啊!”如今已經85歲的張大爺(化名)不禁發出感慨。據了解,張大爺患有糖尿病多年,并且伴有多種糖尿病并發癥。這30年來,在陳軍盡心盡力的治療指導下,老人的血糖一直保持平穩,并發癥均得到控制。
在內分泌門診,盡管陳軍一天要面對好幾十位患者,但他始終不厭其煩地回答患者的問題,在陳軍身上可以看到什么叫“醫者仁心”。“陳主任,聽您這么一說,我心里就有底了。”這是陳軍在門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他表示,患者口口相傳的美譽,就是對他的醫德醫術最大的肯定。
陳軍認為,患者的心態往往取決于醫生的語言。“患者不懂醫療方面的事,當醫生的要多為患者考慮。診斷病情要實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隱瞞,為患者將病情分析清楚,讓患者心里踏實,這才是一名醫者最起碼的擔當。”
健康提醒: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但很多新發糖尿病患者對該病的認識不足,以為隨便買點降糖藥,讓血糖降下來就沒事了。陳軍主任提醒,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應及時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檢查治療。
他表示,僅服用降糖藥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若療效不明顯,往往還會繼續加大藥量。延誤正確治療使病程越拖越久甚至產生一些嚴重的并發癥。如果患病早期及時就醫,通過采取中西結合短期強化治療及時修復病人的胰島細胞,使病人的胰島功能很大程度上得到恢復,患者可以長期保持血糖穩定,甚至病情得以逆轉。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