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在從事急危重癥搶救工作的二十年里,每一次的成功救治都讓我更加認識到一名醫生的責任和使命。尤其作為一名中醫師,我們既要繼承中醫的傳統,也要做好中醫的創新和發展,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中醫人的使命。”這是2022我心中的健康使者提名獎獲得者、徐州市中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中醫師林濤的肺腑感言。
悠悠岐黃路 三代中醫情
1978年,林濤出生于傳統中醫世家,爺爺是徐州市中醫院的老中醫,父親曾在賈汪區的礦務局醫院中醫科工作。
從小,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林濤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中醫、講華佗的故事。他告訴我華佗不僅僅是一位傳統的中醫,還是一位有著創新精神的大家。”
這樣一句話,深深影響了林濤的中醫之路。他說:“中醫需要傳承、需要信仰,需要一代一代的中醫人為之奮斗。在傳承的同時,追求創新、永不停歇的精神才是中醫的精髓。”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逆向而行 抗疫一線彰顯中醫本色
新冠疫情發生后,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副主任中醫師,林濤兩次參加抗疫工作,在定點醫院一線治療新冠患者的過程中,發揮中醫藥優勢,創新性引入經典方劑,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林濤回憶,在剛到定點醫院重癥監護室時,有一位重癥患者呼吸困難,干咳,并有明顯的輾轉反側,不思飲食,不能配合醫務人員,不愿接受各種治療,就連簡單的吸氧也不愿意。當時患者的表現給醫療和護理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眼睜睜看著他的血氧飽和度緩慢下降,病情進展。
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林濤發現患者表現干咳氣短,口渴無痰,舌紅苔少,脈細數,這是典型的肺陰虧虛表現。林濤采用補氣養陰的經典方劑——沙參麥冬湯為患者進行治療。簡單的中藥很快顯示了效果,僅僅服用中藥兩天,患者不再持續干咳,胸悶短氣明顯改善。癥狀的改善讓他配合了很多,特別是服用中藥尤其的積極。四天后患者不再咳嗽,呼吸逐漸平穩,血氧飽和度和氧合指數明顯好轉。隨著病情的改善,患者逐漸愿意配合,最終恢復了健康。
接下來的時間里,接二連三成功治愈的患者,極大地鼓舞了臨床醫務人員的士氣,也讓病房里的所有病人都對中醫,對中醫治療充滿了信心。
穿梭在隔離病房里,風險與辛苦不言而喻,但林濤卻將這段日子視為最難忘的經歷、人生最寶貴的財富。“通過發揮中醫藥優勢,拼盡全力為危重患者點燃生的希望,這是醫者天職,更是中醫人的驕傲。”林濤說。
用心守護 為每一個生命全力以赴
自2002年到徐州市中醫院重癥醫學科工作以來,林濤面對各種命懸一線的重癥病人,始終將“挽救患者生命”放在首位,日復一日,與重癥醫學科的全體醫護人員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搶奪生命。
挽救患者生命——簡短的六個字,背后的艱難與考驗往往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為此,林濤很早就給自己確定目標——技術必須過硬,診治必須用心。
一次,市中醫院收治了一名復雜多發傷患者,該患者車禍后出現多處骨折,顱腦及胸腹臟器損傷嚴重,最要命的是其主動脈斷裂,且伴有胸腔大出血。危急時刻,重癥醫學科與外科、骨科、胸外科等展開了聯合搶救,通過緊急手術修復了主動脈,令患者轉危為安。隨后,患者轉入胸外科繼續接受治療,但沒想到的是,由于患者一直低燒,精神萎靡,很快再次轉入到重癥醫學科。
“患者還很年輕,可術后心率卻偏快,這很不正常”,林濤通過了解患者情況,發現了一處疑點,他根據這一疑點繼續探究,終于找到患者的病因所在——肝臟上方存在感染灶。隨后,林濤為其實施了穿刺引流,治療后,患者的體溫、心率很快平穩,沒幾天就轉出重癥醫學科,最終平安出院。
說起自己的認真求索,林濤表示:“人家把命托付給我們,哪怕只有一點點可能,我們也會盡最大努力,這是醫生的份內之責。”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