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徐州市中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時超介紹,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由股骨、脛腓骨、髕骨組成。支撐著人體的體重,保持膝蓋的屈伸;在股骨和脛骨之間有半月板,厚約3-9mm,該軟骨功能就是吸收來自外力的沖擊,起到緩沖作用。膝關節內外側均有韌帶連接,負責膝關節的穩定與運動。
膝關節主要生理功能是:連接與負重、位移與運動、緩沖與保護。膝關節的生理周期:發育期:15歲以前;成熟期:15-30歲;預警期:30-40歲;保養期:40-50歲;大修期:50歲以上。
時超主任介紹,膝關節發生損傷性疼痛時常見伴隨的癥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1疼痛性質:銳痛、鈍痛、模糊不清疼痛
2開始疼痛的位置
3疼痛有無周期性及規律性。
4有無疼痛加重的因素:活動痛、行走痛、半蹲痛、行走時方向改變痛
5慢性膝關節疾患中撞擊是致痛主要原因,疼痛常與活動半月板碎片或者關節軟骨碎片有關,多出現沿關節間隙的疼痛
6骨性關節炎患者長時間站立及行走后關節酸痛,是因為關節軟骨退變,吸收震蕩能力減弱,類似于人睡在沒有彈簧床上,會出現疲勞和背部酸痛。
7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結晶性關節炎或者感染性滑膜炎,可因炎癥改變及關節腫脹和積液,牽引關節囊韌帶而引起疼痛。
8關節游離體形成:晚期退變關節可出現大小不等的游離體,崁卡關節面之間就會有疼痛及交鎖。
9疼痛伴有關節腫脹及關節積液:即刻迅速出現的腫脹常常是關節內出血所致(半月板周圍附著處的撕裂、關節囊、側副韌帶或者交叉韌帶的撕裂),且常出現在傷后2-4h,休息后腫脹及疼痛不消失。傷后8-12h內出現的腫脹,常因牽拉半月板碎片、刺激關節囊和滑膜所致。退行性關節炎的患者,關節軟骨的反復剝脫,刺激滑膜反應和腫脹,一般休息后消失,運動后出現。
10疼痛伴關節彈響:砰砰聲和啪嗒聲等高調彈響可能是韌帶或者半月板撕裂所發出;噼啪聲、卡嗒聲或者吱吱嘎嘎聲常常是不平的關節面之間的相互運動摩擦或者滑膜活動邊緣在關節軟骨之間運動所致。
11膝關節滑動感或脫位感:膝扭傷后致髕骨脫位,可以經手法復位;內側半月板后角處短的邊緣撕裂,半月板活動碎片移位至股骨和脛骨關節中央時有脫位感;當撕裂碎片回到原來位置就會有復位感。
12膝關節打軟退:膝無力感、不安全感、不穩定感可能是股四頭肌、腘繩肌萎縮、韌帶不夠堅強、關節運動不協調或關節運動被游離體阻礙所致。①行走時關節內極小的游離體妨礙關節運動使關節發軟②髕股關節不協調可使關節發軟③股四頭肌無力可使關節發軟。
關于疼痛
⑴久立、久行后疼痛加重,伴或不伴晨僵,多是退行性關節炎
⑵休息狀態下體位改變或行走方向改變時發生銳疼,伴有或不伴有交鎖;原因多是活動的關節軟骨碎片或者半月板碎片造成的。
⑶登高和膝關節高度屈曲時疼痛加重,多為髕股關節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