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東方醫院/精神心理頻道:抑郁癥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徐州市人東方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梁立桂介紹:關于遺傳、生化、心理-社會因素有關,這些因素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因人而異。
1、心理-社會因素
近年來心理-社會因素在情感障礙尤其是抑郁癥的發生、發展、預防和治療方面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種重大生活事件突然發生,或長期持續存在,引起不愉快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越強烈,越持久,其致病作用也越大。機體對重大生活事件十分敏感,生理和心理都可處于緊張狀態,以適應正在發展變化的情況,保持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平衡與穩定。如果這種緊張反應過分強烈或持久,超過機體的調節能力,則可產生病理征象。在癥狀持續,久治不愈的抑郁中,慢性長期不良處境作用尤為明顯。
2、遺傳因素
很早就有人研究此病的遺傳素質的問題,由于臨床遺傳性研究的方法很多,由遠至今所得成果頗多,但各種方法的效能值得商討。大樣本人群遺傳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血緣關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級親屬患病的概率遠高于其他親屬,這與遺傳疾病的一般規律相符。
3、生化因素
這些結果大多來自動物藥理學試驗,很多是根據急性試驗研究,與人體和慢性用藥情況不盡相同,此外也有在研究樣本與方法學等方面的差異。①兒茶酚胺假說:主要涉及NE和5-HT;②受體假說和其他神經遞質:近年來人們在研究中注意了圖觸后受體敏感性改變,認為抑郁癥是腦中NE/5-HT受體敏感性增高(超敏)之故;③第二信使平衡假說:正常情況下,NE由cAMP第二信使傳遞信息,Ach由PI系統傳遞,雙方平衡保持正常。cAMP系統功能減退導之抑郁,反之導致早躁狂。
4、神經內分泌研究
很多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庫欣病等可伴有情感性癥狀。
5、電生理學研究
抑郁癥腦電圖有以下改變:總睡眠時間減沙覺醒次數增多,眼快動睡眠潛伏期縮短,慢波睡眠第一期增加,三、四期減少。
6、生物節律變化
研究表明情感性精神障礙很多生理功能指標如體溫、睡眠、皮質醇等內分泌有生物晝夜節律變化,主要表現為相位偏移,大多為相位前移,即生理節律的峰值時間提前,抑郁癥病人眼快動睡眠潛伏期縮短(即前移),有人認為可視為抑郁癥的生物學指標,具有論斷意義。
徐州心理、精神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