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副作用小。
這個眾人皆知的事情,既幫了中成藥,也害了中成藥。
現象:四成西醫用錯中成藥
2010年醫藥制造行業風險分析報告稱,近些年,即使化學原料藥增長率迅速下跌,我國中成藥產量也一直保持穩步上升態勢。
“中成藥使用方便,標本兼治,毒副作用小,價格低廉,表現了頑強的生命力”, 執業藥師、天津生物工程技術學院韓衛平教授稱,正因如此,中成藥的不合理應用現象也極為普遍和嚴重。
2008年,由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與北京市中醫藥學會共同組織的一項調查發現,北京市綜合醫院西醫開中成藥處方量高達91%,不合格率最高為43。4%,主要原因是沒按中醫辨證施治用藥。
老百姓自己亂用的現象也不少見,韓衛平說,如保健用的補腎藥,補陰還是補陽,絲毫不去區分;治療用的感冒藥,不管風寒還是風熱,拿來就用。“即使單味人參,用得正確,大補元氣;用得不對,也可以成為‘殺人參’啊!”韓衛平說,中成藥亂用,不僅延誤病情,更會產生副作用,對于慢性病來說同樣要高度重視。
原因:西醫不懂,藥企不教
用得不對,根源在于不懂。
韓衛平稱,很多西醫和患者不懂中醫,往往只看這個藥治什么病,不管對不對癥,或根據他人的經驗,又覺得中成藥副作用小,結果導致亂用成風。
拿高血壓舉例,中醫分肝陽偏亢型、肝腎陰虛型、痰濁中阻型、氣血虧虛型等證型,不同證型在疾病的某些階段都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癥狀。肝陽偏亢的患者,適合用牛黃降壓丸等中成藥,而同樣的藥給氣血虧虛或寒瘀癥狀明顯的患者吃了,不僅不降壓,體質還會更偏頗。
可多數西醫不會辨證,一般的判斷標準是,對面的患者是高血壓病人,有頭痛頭暈癥狀,而手頭的藥品說明書“主治”項上寫的就是“頭暈、頭痛”、“高血壓”,那開這個藥就沒錯了。
韓衛平有很多學弟學妹在中藥企業當銷售代表,他們更樂于把產品推銷給西醫,只要告訴這個藥治什么病就行,不適應的證型諱莫如深,這樣銷量就上去了。
建議:培訓醫生,教育公眾
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多位全國政協委員關注到了中成藥的不合理使用問題。其中,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醫學基礎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呂愛萍建議,應盡快制定專供西醫醫生適用的常見病中成藥臨床使用指南,保證用藥安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認為,應對西醫醫生進行中醫藥理論知識培訓,在基層全科醫生的培養中加入中醫的課程。
韓衛平希望,還應加強針對患者的中成藥合理使用教育,對中藥企業的行業自律行為倡導等。
教你用對中成藥
徐州指導專家稱:1、腹瀉:黃連VS藿香正氣
黃連性涼,以黃連為主的香連丸、香連化滯丸、葛根芩連丸、黃連素,均用于濕熱型腹瀉,癥狀以“熱”為主,表現為舌苔厚、黃膩,伴腹痛,大便黃褐色、味臭,而且肛門灼熱甚至膿血便。
藿香正氣主要用于寒濕型腹瀉,表現為舌苔白膩,嘔吐泄瀉,大便清稀甚至水樣便,可能伴頭痛昏重、不想吃飯、輕微發燒等。
2、心腦血管病:川芎VS丹參
川芎藥性“辛、溫、散”,適合于氣滯血瘀,四肢不溫,尤其天冷時心肌缺血加重的患者。這類患者常面色、口唇發暗。
丹參藥性“苦、寒、降”,與川芎正好相反,適合于血熱瘀滯,煩熱體質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平時看起來臉色虛紅,總感覺心臟突突跳,煩熱不眠或口燥咽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