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健康和生活質量甚至比長壽更重要。但是,如果向您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什么是健康?恐怕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有人說:沒病,就是健康。當然,他們在這里指的病是軀體上的疾病,比如感冒、肺炎、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等。僅僅無軀體上的疾病算不算健康?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對健康做出了全面、完整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美狀態。”可見,健康既包括了軀體完好、心理平衡,也包括了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不是圓滿的健康。
什么是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由于生理、心理、社會及不良生活習慣等方面因素,引起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它是一個既非健康又非疾病的狀態,故有人將亞健康狀態又稱為“機體的第三狀態”。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人群中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準者,約占人群總數的15%;已被確診患病,屬于不健康狀態的人數占15%;其他70%左右的人群,則屬于第三狀態的亞健康人群。
如此龐大的亞健康人群隊伍,為什么長期以來沒有被人們注意并得到重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到生活、學習、工作及社會方面壓力逐漸增大,由此在眾多人群中產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不良的感覺和表現,而這樣的感覺和表現,在既往平常生活條件下沒有或者不突出,從而引不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醫學模式的轉變促成的。原先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純生物因素造成的,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不患疾病就屬健康,對心理、社會適應對機體的影響沒有涉及。因此,有些人臨床上出現一些不適,主訴很多,但反復檢查又查不出什么病變,按照生物學模式查不出有問題的,就歸結到健康人范疇。
而這些所謂健康人,他們雖然有功能減退,生活質量也受影響,但一部分人因反復檢查得不出結論,感到十分苦惱;而另一部分人則因沒有查出有病,思想上、行動上放松了警惕,仍堅持原有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沒有采取干預措施,任其發展而最終演變成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