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在生命的逆境中,總有一些“勇者”以不同的方式為身處絕境的人們點亮希望之燈。京東集團前副總裁蔡磊身患漸凍癥, 他不僅沒有向命運低頭,反而化身為不屈的“孤勇者”,全力以赴向死而生,以自身為“武器”,力爭攻克這一“絕癥”,為更多“漸凍人”傳遞希望與勇氣。

而在守護健康的“戰場”上, 徐州一院副院長、消化內科學科帶頭人、科主任、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陳光俠帶領醫護團隊,勇于開拓創新,再次以精湛的技術,成功為一名65歲的漸凍癥患者實施了更換胃造瘺置管手術(PEG),為患者搭建起了一條生命的“營養橋梁”,有效解決了其長期以來難以進食、營養缺失的難題,提高了生活質量。
據了解,李女士(化名)65歲,因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及萎縮性胃炎,導致吞咽困難已有兩年多時間。最初李女士難以吃下固體食物,隨著病情的加重,進食流質和飲水也變得愈發困難,并發嚴重營養不良,且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生活質量,患者家屬慕名來到徐州一院就診,于2023年7月,陳光俠帶領團隊成功為患者實施胃造瘺置管手術。術后患者順利經造瘺管輸入營養液,營養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
為求繼續保持營養通道,近期患者家屬要求再次入院,更換胃造瘺管。在手術過程中,陳光俠帶領團隊與麻醉科緊密配合,通過內鏡輔助直視下,進行穿刺點定位、消毒、鋪巾、局部麻醉、造瘺管置入、固定等操作,僅用時20分鐘就成功完成了胃造瘺置管手術。

采訪時,患者的面目表情和白里透紅的膚色猶如精力充沛的中年女性。患者老公感慨道,他們二人感情非常好,是陳光俠和醫護團隊的精湛技術,延續了他們為愛相依的時光。
去年,患者曾因呼吸困難行氣管切開術搶救治療,因為嚴重營養不良,“瘦骨嶙峋”命懸一線。但徐州一院給了他們新的希望,自胃造瘺置管術后,每日變換花樣滿足患者營養需求,頓頓“吃”上飽飯。近一年來,患者體重增長10斤,精神狀態、身體抵抗力、肌力顯著好轉。目前雖然患者全身癱瘓不能活動,但眼神靈活有光,日常可以用眼神“控制”電腦瀏覽新聞,微信聊天。

術后 李女士的腿部等肌力顯著好轉
據陳光俠介紹,與傳統外科手術胃造瘺術相比,經皮內鏡胃造瘺置管技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操作簡便安全且費用低等特點,可以滿足吞咽困難或進食困難患者的營養需求。與留置鼻胃管相比,胃造瘺管留置時間較長,降低了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避免了對鼻咽部的刺激,同時也減少了患者因面部留置胃管而產生的負面心理影響,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這根造瘺管,營養液可以直接輸注到患者胃內,提供長期、穩定的腸內營養支持以及其他治療目的。該患者在留置胃造瘺置管之前,肌力5級,肌張力減弱,經過加強營養及被動鍛煉,目前肌張力正常,下肢可以維持被動姿勢;手指可以移動,通過敲擊聲尋求家人幫助,有效改善了其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期等待治療“絕癥”的生命“曙光”。
作為一名醫者,面對患者家屬真誠地感謝,陳光俠表示,患者的信任和康復就是最好的回報。她將繼續帶領團隊深耕醫療技術,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專家介紹

陳光俠
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消化內科科主任、學科帶頭人
徐州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
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及東京醫科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全國先進工作者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中國醫藥生物協會慢病分會委員
江蘇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務委員
江蘇省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分會委員
江蘇省醫院協會醫療技術應用專委會委員
江蘇省“六大高峰”人才
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
徐州市衛健委領軍人才
徐州市醫學會理事
徐州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專委會主任委員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十余項,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新技術引進獎、專利多項,在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方面有特長。
專家門診:周一全天
門診地點:3號樓(門診樓)2層2診區消化內科門診
高級專家門診:周四上午
門診地點:3號樓(門診樓)4層高級專家門診
消化內科病區:4號樓(病房樓)7-9層 (黃玉梅)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