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腦血管病患者越來越多。腦卒中就是我們俗稱的中風,該病不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也高,往往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想要避免被中風侵襲,日常應該怎樣預防?中風一旦發作,如何干預和治療才有效……這些都是市民關心的問題,亟待專家解答。
11月16日下午,由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和徐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主辦,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健康醫療中心承辦的公益活動——名醫大講堂在徐州報業傳媒集團五樓會議室舉行。徐州市中醫院針灸腦病科主治中醫師張秀勝博士從中醫的角度對中風的預防及治療進行了詳細論述和解讀。
起病迅速、癥見多端 中風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極高的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醫學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癥并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風之所以可怕還在于,有些中風病人即使搶救成功,也會留下肢體麻木、口齒不清、半身不遂、癱瘓等后遺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徐州市中醫院針灸腦病科主治中醫師張秀勝博士說,中風發病迅速猶如秋風掃過,半身枯萎,所以古人也稱為“偏枯”。該病起病迅速,來勢兇猛,與自然界“風”的特性一致,有起于頃刻之間,善行數變,變化多端,好侵襲人體頭面、巔頂的特點。因此,古代醫學家把這種病類比而得名“中風病”。
據介紹,從中醫上講,中風的病位在腦,與肝、脾、腎三臟相關,多因素體痰熱內盛、陰虛陽亢或氣血虧虛,加之飲食、情志、勞倦等所致。臨床輕癥以偏癱、言語障礙、口眼歪斜等多見,若重癥患者,則會出現意識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有相關統計表明,我國每年發生中風的病人達200萬,每年中風病人死亡120萬。現幸存中風病人中,致殘率高達75%。更要命的是,得過中風的患者還易再次復發,每復發一次,病情就加重一次。張秀勝博士表示,中風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因此,充分認識中風的嚴重性,提高中風的預防與治療水平、降低中風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是當務之急。
依照中醫“治未病”理論調治 可有效預防中風發生
據了解,中風病因可分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兩部分。先天多指正氣不足,常謂與年齡因素相關,古語有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現在臨床統計,中風以50歲以上老年人多見。后天因素方面包括勞倦內傷、飲食不節、五志過極。所謂五志過極,指的是情志失調,特別是暴怒容易引發中風。
“中風發病雖急,但其形成與發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絕大多數中風患者在真正發病之前有長達若干月甚至幾年的非健康‘未病’狀態,若按照中醫養生‘治未病’理論,進行調治,可有效地阻斷其進一步向疾病方向轉化。”張秀勝博士指出,在中風高發的嚴峻現實面前,中醫的“治未病”理論將發揮重要作用。
“治未病”包含三個層次:一是未病先防,強調養生預防疾病;二是既病防變,提倡早發現早診治;三是病后防復發。這三個層次恰好與現代醫學心腦血管病的“三級預防”理念不謀而合,相互對應。
我們常說,認識到“預防大于治療”才是健康的真諦。張秀勝表示,在“治未病”的理論中,未病先防排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醫認為,疾病雖未發生,但如果邪氣已內伏,機體的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應遵從整體觀念,去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情志調攝重在戒怒戒憂 冬春時節須防外邪襲人
中醫養生預防中風,主要包括情志調攝養生、四時養生、飲食養生、體質養生、運動養生,以及針灸、推拿、氣功等其他調攝養生。
首先來講講情志調攝養生。
張秀勝博士稱,情志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如長期性格暴躁,精神緊張,“怒則氣上”,可使血壓波動升高;“思則氣結”,情緒抑郁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抵抗力下降,外邪易于侵犯,誘發中風。因此,中醫提倡清靜養神,調攝情志,以情勝情。
也就是說,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盡量要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日常可以通過閱讀、繪畫、書法、下棋、種花、釣魚等活動來怡情養性、陶冶情操。當生活中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不良的情緒時,要善于控制和調節心態,不悲觀、不生氣。當然,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克原理,還可以用互相制約、互相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借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
其次是四季養生原則。“四季氣候變化對中風的發生和發展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說冬季寒邪當令,寒邪襲人使氣血運行不暢,易引發中風病;春季風木當令,肝木盛易生風邪,且春有余寒,也易發病。”張秀勝指出,中醫的四季養生原則,關鍵點在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捂秋凍”“冬令進補”。
還要提醒的是,中醫講究辯證施治。從這方面說,體質不同者,其養生方法也有所差異。應通過專業中醫辨明體質,繼而采取適宜的養生之法。
合理飲食、起居有常、適宜運動 防病養生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預防中風,起居飲食方面也應有所注意。
飲食調護方面,要做到合理飲食,首先要戒煙、限酒。若飲食習慣,喜好煙、酒,喜食葷腥、饑飽無度者,可致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以致肝風挾痰,橫竄經絡,誘發中風。
另外,對習慣食補的人群來說,要知道食補有“五忌”。一忌無病進補,即平和體質無需進補。二忌慕名進補。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這種從眾心理并不可取。三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藥不對癥會適得其反。如濫服人參對于陰虛陽亢者,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五味過量物極必反。五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中醫認為藥補不如食補。
再講日常起居,要記住10個字——適勞逸、慎起居,適宜運動。
張秀勝說,生活不規律、長期疲勞、工作緊張都容易導致中風,因此注意勞逸結合非常必要。“從發病時間來看,中風發病與人體的陰氣盛衰有著直接的關系,半夜、凌晨陰氣偏盛為發病的高峰期。提示我們提前進行干預性治療以降低發病率。如不要熬夜、睡前適當飲水、冬天夜間注意保暖等。”
此外是適宜運動。“適宜運動能夠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和其血脈,以暢郁積’。可調節臟腑功能,使機體陰陽氣血平衡協調。”他表示,傳統保健中“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均有益于身心。
牢記“120”三步口訣 識別中風早診早治
說完預防,再來說說治療。一旦發生中風,如何才能最低限度地減輕傷害呢?張秀勝表示,這需要大家及早識別中風先兆,確保早診斷早治療。
“中風發作前往往有某些先兆癥狀出現。《素問·調經論》將中風先兆證稱為‘微風’,表現多為眩暈,手指麻木,或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等。當出現以上這些現象之一者,要及早檢查和治療。”張秀勝告訴大家,想要快速識別中風,可記住“120”三步口訣。
“120”三步口訣:
“1”:看1張臉,看是否有不對稱,口角歪斜;
“2”:查2只胳膊,雙臂平行舉起,看是否有單側無力現象;
“0”:“聆”聽語言,看患者是否存在言語不清,表達困難。
如果有上述任何突發癥狀,家屬應迅速撥打急救120呼救。時間就是大腦,治療越早越好。張秀勝指出,部分患者發病后,血管閉塞是可逆的,經過早期積極溶栓治療等血管再通治療,治療越早,再通的機會就越大,早一分鐘治療,就越早避免癱瘓和死亡。
徐州市中醫院目前已經形成了以腦病科針灸科為龍頭,多學科一體化技術團隊組建而成的一體化服務實體平臺——腦病中心,不僅救治流程通暢合理,而且真正實現了搶救、治療、康復一體化。
他介紹,中風發病后,將根據不同的癥型,進行活血、化痰、平肝熄風、健脾補腎等治療,不同癥型用藥也不一樣。為了防止病后復發,建議采用多種中醫治療手段。比如以補氣活血的補陽還五湯作為本病首選方劑,針刺、艾灸風池、風府穴,便于擴張腦血管,并結合推拿療法等,可有利于患者康復,防止中風復發。
養生保健小竅門,盡量做到身體好
1.梳頭 2.走路 3.泡腳 4.曬太陽 5.叩齒法 6.咽津法 7.搓面法 8.摩腹法 9.保持好心態 10.放下手機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