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東方醫院/精神心理頻道:近日,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公布的一組數據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陜西省的72萬抑郁病人竟然近半數都是學生,其中初中生占16%,高中生占18%,大學生占24%。今年6月,北京市衛生局公布了北京地區抑郁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15歲以上市民中,約有60萬人患過或正患有抑郁癥,其中大學生不少于10萬。
看到這些數據,全程導醫網記者想起一位朋友的母親也曾因抑郁癥住院。治愈后,她回來說的第一件事就是:“沒想到那里有那么多學生。”
治療室里的故事
案例一:9月5日,記者在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精神科見到了小薇。梁立桂主任醫師介紹說,小薇這學期本來該上高二了,但由于患抑郁癥,家長不得不為她辦了休學。
一年前,一向成績優異的小薇在中考中失利了,后來父母花錢送她進了市重點。但無論怎樣努力,她的成績總是跟不上從本校直升的同學。大家因為小薇成績不好不愿理她,讓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小薇覺得他們很虛偽,明明前一天晚上復習到凌晨一兩點,眼圈都黑了,還說10點就睡了;而老師似乎也總是圍著成績好的學生轉。慢慢地,小薇再也不愿上學了。在家里,她的表現也很反常,跟媽媽說不上兩句便大吵大鬧,摔碗撞門成了家常便飯。
梁醫生說,現在像小薇這樣的孩子很多。每到暑假或者周末的時候,門診就會變得很繁忙,有時一天會來20多人,走廊里全是小患者和家長。
案例二:小馬是首都某高校大二的學生。最近,他變得遠離同學,連一向喜歡的足球也不踢了,經常一個人躲著看書,學習成績卻直線下降。父母來學校看他,感到非常吃驚,連忙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原來,小馬以前一直受人歡迎,進大學后這種優越感消失了。后來,他與一位姑娘談起了戀愛。在戀愛中,他找到了久違的自信與歸屬感。他細心地經營著這段感情,但女友卻提出了分手,理由是“自己年齡還小,想自由地發展”。小馬一時接受不了,出現了抑郁癥狀,對什么事都失去了興趣。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許又新教授指出,如果學生表現出興趣減退甚至喪失,對前途悲觀,充滿無助感,感到精神疲憊,自我評價低,而且這些狀況持續2年以上,且有2/3的時間處于該狀態,就可以判斷他患了抑郁癥。
專家分析學生抑郁原因
梁醫師在多年的咨詢工作中接觸了大量案例。他告訴記者,中學生的抑郁多半與學業壓力、同學關系、家長過分插手孩子的生活有關。小薇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心理學認為,人在巨大壓力下,認知、情緒和意志都會“變形”。為了保護自己,會產生各種保護性心理機制,為自己尋找借口,使自己的失敗合理化。比如說別人用了不正當競爭手段,或者努力尋找別人的缺點,以證明他沒有全面戰勝自己。對此,最好的辦法是降低自我目標,減少自身壓力;或者考慮換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就讀。黃立剛認為,上學的目標是成長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并培養起終生學習的習慣,如果患上抑郁癥,就與教育目標背道而馳了。
他還指出,如果父母過分插手孩子的生活,也會導致孩子的個人發展和社會交往受到限制,讓孩子產生不恰當的想法。比如沒有方向感,甚至懷疑自我是否存在,表現出抑郁癥狀。
在談到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的原因時,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除了學業壓力以外,更多了來自愛情、就業和社會適應的壓力。許多大學生在還沒有足夠獨立與成熟時,與愛情不期而遇,暴露出許多人性的弱點。比如,過分尋求外界的贊同與認可,過度迎合對方的需要,對愛情永遠沒有安全感等等。這些思維方式都有可能誘發抑郁癥。
此外,許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如果屢受挫折,也會患上抑郁癥。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得抑郁癥與早年的某些思維方式有緊密關系。比如,一個孩子總是被父母忽視,那他就會發展出這樣的思維:無論怎樣做,自己的表現總是不夠好。長大以后,當生活中發生突發事件時,孩子往往就會只看到事情的消極面,加強自己的失敗感。
衣博士認為,大學生還容易出現這樣的心態:在上大學前的十幾年中一直非常優秀,進入大學后,失去優越的地位和感覺,于是陷入抑郁。這些孩子往往堅信自己能做任何事,一旦出現與愿望不符的情況,就容易出現抑郁。
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鑒
現在,學生的抑郁癥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專家介紹,隨著秋冬季的到來,出現抑郁癥狀的孩子還會增多,因此,我們必須對這個問題提起重視。據了解,中國人長期錯誤的看病觀念是造成青少年心理疾病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調查顯示,我國36%的人認為,有嚴重心理疾病并且精神方面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做心理咨詢。不少父母和教師甚至把孩子的抑郁等心理問題看成是不努力、無心向學的表現。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院碩士馮南說,在美國,由于換工作和住所比較頻繁,許多孩子的童年都是在搬遷中度過的,致使他們從小就缺少固定的玩伴。加上美國家庭的離婚率比較高,使得美國孩子面臨更大的抑郁風險。但與國內不同的是,每當出現重大變遷時,美國的父母都會關心孩子情緒的變化。因為孩子需要心理上的適應,需要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同伴的認可、老師的肯定等。
同時,美國的學校也從不把學生的成績在班上公布。美國中學都設有心理咨詢中心,隨時解答孩子們的心理困惑。美國高校還設有就業指導辦公室,既幫大學生介紹工作,也幫助排解就業壓力。而國內高校大多由系辦公室承擔推薦就業的職能,極少有人負責學生的心理減壓工作。美國執業心理醫生張源俠說,國內高校應強化學校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另外,要強化校園心理知識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出現問題時,有積極求助的意識
徐州心理、精神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