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核醫學專業委員會19日在津成立。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腫瘤醫院分子影像及核醫學診療科科主任徐文貴教授透露,大部分惡性腫瘤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往往要到晚期才被發現,以至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但如今通過核醫學顯像技術,就能如同“雷達”一般精準探測到仍處于萌芽狀態的早期腫瘤,診斷準確率可達90%以上。
據介紹,核醫學是運用放射性核素發射出的射線進行疾病診斷、治療和研究的醫學學科。該學科的出現使人們對疾病的檢測由細胞水平進入到分子水平,現已成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標志之一。其主要包括臟器功 能測定、分子影像診斷及核素治療,其中,分子影像診斷的應用范圍涉及全身各個器官,可用于腫瘤、心血管、神經、呼吸、消化、骨骼、內分泌、造血、泌尿生殖系統等疾病的檢查,從器官功能和代謝水平上早期診斷和精準評價疾病,在臨床上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以核醫學分子影像診斷中最具代表性的PET-CT檢查為例,通過將極其微量的“腫瘤探針”注射到人體內,在特殊的體外探測儀器下,多維立體的影像顯示人體各器官猶如一個“透明人”,直接顯示出全身的生理代謝和解剖結構,僅需一次顯像就可完成對全身的腫瘤標記檢查,即使是小至3MM的早期腫瘤也無所遁形。
“X光、CT等檢查所顯示的是解剖學的影像,看到的是組織病變的結構和形態,因此大多要在腫瘤發展到有一定大小的包塊時才能發現。但由于癌細胞具有生長速度快、代謝旺盛、增殖力強等特點,早在癌細胞在人體內還沒有形成明顯的包塊時,其代謝水平就會明顯高于正常細胞。核醫學影像可以通過追蹤代謝異常,更早發現腫瘤。”徐文貴教授介紹,PET-CT如同全身探測“雷達”,當腫瘤仍處于萌芽狀態時就能及時發現。
除了能做到早期發現,核醫學分子影像在準確鑒別腫瘤的良惡性、早期發現腫瘤轉移灶、尋找腫瘤原發灶、監測腫瘤治療后復發及轉移、預測腫瘤放化療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影像設備對腫瘤診斷、治療的影響,使臨床醫生能夠從細胞分子水平了解腫瘤發生、發展的動態過程,讓治療更有的放矢。
記者同時了解到,隨著核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其核素治療作用也受到業內越來越多的重視和認可,尤其在甲狀腺疾病治療方面極為有效,可作為甲狀腺癌手術的有力補充,精確打擊術后剩余病變組織。“對于甲狀腺癌患者,在外科手術結束后,可以將碘131這種核素引入體內,精確追蹤并殺死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和微小病灶,真正做到不留死角。”徐文貴教授介紹,目前國際上使用手術治療+核素碘131輔助治療+促甲狀腺素(TSH)抑制的三部曲,已使早期甲狀腺癌的復發率低達1%-2%,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有效率可達80%以上。只要采取規范化治療,一般至少30年不會復發。
據介紹,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核醫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后,將繼續推廣并規范核醫學技術使用,為中青年醫生提供參考指南,為從事腫瘤核醫學的專業技術人員及時掌握和了解核醫學診斷及治療的新知識、新技術、新進展,搭建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同時將積極組織開展多中心試驗研究,開展臨床和基礎性研究,不斷提高我國腫瘤診治能力和學術水平。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