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穴位貼敷治療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中醫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藥物外施于體表皮膚黏膜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如藥物外洗,敷,熏,灌腸等。中醫外治法與針灸,中藥一樣歷史久遠,秦漢時期的醫學典籍已有記載和論述。
徐州市中醫院呼吸科翟芳芝主任介紹,穴位貼敷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藥液調成糊狀劑或餅劑,或將中藥湯劑熬成膏,或將藥末散于膏藥上,再直接貼敷穴位、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它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過程,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
穴位貼敷的主要作用如下:
1、穴位的刺激的調節作用: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里,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循環運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運行通路中的交匯點,是“肺氣所發”和“神氣游行出人”的場所。根據中醫臟腑一經絡相關理論,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運用穴位貼敷療法,刺激和作用于體表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調整作用,從而達到以膚固表,以表托毒,以經通臟,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
2、藥物吸收后的藥效作用;貼敷藥物直接作用于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還可使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里,發揮較強的藥效作用。
3、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穴位貼敷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實質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藥物為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而不僅僅是單純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在呼吸科穴位貼敷適于陽虛以寒為主頑固肺系疾病——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體虛感冒、畏寒怕冷者。我院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展穴位貼敷治療。在臨床應用三十余年,我們總結了許多臨床經驗。我們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在上述諸多病種的冬季發作期穴位貼敷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發作期穴位貼敷多與內治結合進行,可以促進癥狀緩解,控制癥情。緩解期應用穴位貼敷外治,對控制癥狀效果尤顯。內治包括急性期的抗炎、化痰、平喘等治療,緩解期的吸入藥物治療,均可以配合適宜的膏方,如反復體虛感冒者配合強身防感冒膏、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者配合益腎定喘膏、支氣管哮喘者配合補肺平喘膏、支氣管擴張反復發作者配合潤肺止咳膏均能取得控制癥狀、減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質量、延緩肺功能下降的效果。
對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明顯過敏體質、現有咯血、發熱、孕婦、糖尿病者不宜穴貼。
穴位貼敷后有哪些反應
1、疼痛:在敷藥處出現熱、涼、麻、癢、蟻行感或輕中度疼痛屬于正常現象,一般無需處理,待達到所要求的貼敷時間后除去藥物即可。如貼敷處有燒灼或針刺樣劇痛,患者無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藥物。
2、水泡:在貼敷藥物處出現水泡十分常見,主要因藥物刺激或膠布過敏所致。臨床上專門采用某些有刺激性的藥物如斑蝥、毛莨、旱蓮草、大蒜等貼敷穴位,使貼敷局部皮膚充血、發熱及表皮下滲液形成水泡,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這種方法又稱天灸療法或發泡療法,是穴位貼敷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水泡不要驚慌,水泡較大者可用注射器從水泡下方抽出水,保持皮膚完整、碘伏消毒即可,也可到本科醫生協助處理。
3、過敏:也是穴位貼敷過程中常見現象之一。輕者表現為局部皮膚瘙癢、色赤、丘疹或水泡,重者可出現局部潰爛。主要因藥物或膠布刺激皮膚所致。輕度過敏者,可適當縮短每次貼敷治療時間,及延長兩次治療的間歇時間。對初次貼敷患者應仔細詢問是否有過敏病史或家族過敏史。
翟芳芝門診時間:每周一、三全天,周五下午
門診地點:門診西4樓415室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