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年前,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就聯合公布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就細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療原則、預防應用抗菌藥物原則、制定合理用藥方案及管理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要求。
這個《指導原則》是我國針對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第一部指導性意見。其中,將有無指征應用抗菌藥物作為分辨臨床是否正確、合理地應用此類藥物的基礎之一。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是臨床無指征應用抗菌藥物的典型行為之一。為此,記者就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的發生原因、危害及對策,采訪了解放軍302醫院感染七科醫學博士劉士敬。
■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較為普遍
劉博士說,在沒有任何適應征的情況下,以所謂預防感染為目的或是安慰性地對患者使用抗生素,即為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實際上這是濫用藥物。
劉博士指出,這種現象在臨床中較為普遍,如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外科手術中的Ⅰ類切口手術不主張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但是,大量臨床調查發現,我國大約54%以上的外科Ⅰ類切口手術都在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另外,根據有關規定,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應在手術前或切口受到污染前使用,即至少在手術切皮前開始使用,但在臨床實際中,大約33%的手術患者都是在術后才給予抗生素預防治療,預防治療時機不當。
■抗生素并不是“保險藥”
劉博士分析認為,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的發生原因有多種。
從醫生方面來說,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抗生素是“保險藥”,即便是無指征用藥,也不會導致什么不良后果;有的醫生害怕耽誤患者的治療時機,一見患者病情變化,就將抗生素作為首選藥物用上去;有些醫務人員把抗生素當作“安慰劑”,在沒有明確指征的情況下姑且用之,作為對患者的安慰;有的醫務人員業務上不求甚解,責任心不強,如一見發熱或疼痛,不是去深究病因,而是草率地使用抗生素;還有的醫院或醫生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而濫用抗生素。
從患者方面來說,由于缺乏醫療常識,一旦遇有身體不適,常常是自己去藥店購買抗生素,按照說明書進行“自治”;有的患者因怕麻煩,不愿去醫院接受正規診治,而是盲目地服用家中自備的抗生素。上述種種行為,就使得抗生素應用這一原本嚴肅的醫療行為,變成了一種隨意和不負責任的行為。
■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后果“慘重”
劉博士說,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的現象較為普遍。據不完全統計,濫用抗生素是最嚴重的藥物濫用行為,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現象約占其中的30%—45%,濫用抗生素帶來許多問題和不良后果。主要表現在:
1、經費大量浪費。許多抗生素的價格較為昂貴,如果在患者根本就沒有適應征的情況下讓其使用,就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并給國家的衛生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
2、助長了抗生素的耐藥性。隨著大量抗生素的濫用,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嚴重影響了臨床療效和病人安全,對于多種藥物產生耐藥的結核病菌肆意泛濫,不再限于某個國家和地區,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結核病人由于耐藥而死亡。以往對于青霉素高度敏感的葡萄球菌,現在對其耐藥性達到90%以上,原來針對葡萄球菌的一線藥物是價格非常便宜的青霉素,如今不得不換成價格相對較貴的廣譜抗生素。
3、毒副反應增多。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的毒副反應明顯增多,有些抗菌藥物具有明顯的耳毒性、腎毒性和肝毒性等毒副作用;有些藥物可以造成造血系統異常,有些藥物可能影響兒童骨骼、牙齒發育。
4、院內感染發生率提高。長期無指征預防使用抗生素或聯合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人體正常菌群失調和紊亂,引發二重感染或真菌感染,造成院內感染率上升。
5、導致藥源性疾病或藥源性死亡發生概率加大。一項調查顯示,由抗生素引起的死亡,占藥源性死亡患者的43.1%。
劉博士認為,醫生要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適應征。最新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要求,抗生素使用必須具有明確的適應征,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臨床診斷、致病菌及其對藥物的敏感性、藥物的抗菌性以及不良反應等,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用藥評估,以供正確選用或調整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