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12月7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高血壓、糖尿病等首批50種基層首診試點病種公布。到2017年,30萬以上人口的試點區縣(自治縣)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區縣。到2020年,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初步建立符合市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就醫首選基層 逐步實現全科到專業化治療
記者了解到,分級診療就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其內涵包括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在分級診療模式下,患者就醫次序為:患者首診到基層醫療機構由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完成必要的診療,如果患者病情超出其診療能力,則由全科醫生將患者轉診到上級醫院,接受上級專科醫生進一步診療;患者疾病進入穩定期后,再由上級專科醫生將患者轉回基層醫療機構,接受康復治療;患者如果需要急診服務,可以直接前往大醫院尋求診療服務。
簡單地說,分級診療就是要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理想就醫格局。鼓勵并逐步規范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首先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記者在《意見》中看到,首批選擇了高血壓、糖尿病、鼻竇炎等50個病種在基層醫療機構試點首診制度,還將適時擴大病種范圍。
明確醫療機構服務功能定位 激勵全科醫生
《意見》明確了各級醫療機構的服務定位。城市三級醫療機構(含市級醫院)提供危急重癥、疑難復雜疾病診療服務;二級醫院提供區域內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以及危急重癥、疑難復雜疾病患者向上轉診,接收三級醫院向下轉診的亞急性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和危重癥穩定期患者。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一級及以下社會辦醫療機構主要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一般診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慢性病醫療機構提供康復、護理和維持治療服務。
《意見》要求建立全科醫生激勵機制,在績效工資分配、崗位設置、教育培訓等方面向全科醫生傾斜。強化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開展編制“縣管鄉用”和醫師輪流派駐制度試點,探索醫師區域注冊,形成有利于上級醫療機構醫生到下級醫療機構(含民營醫院)多點執業的政策環境,促進管理、技術、人才向基層下沉。
此外,還將加快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提升遠程醫療服務能力,鼓勵市級和部分區縣三級醫療機構向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遠程會診、遠程病理診斷、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心電圖診斷、遠程培訓等服務,積極探索“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有效模式。
健全分級診療保障機制 優先選擇基本藥物
《意見》要求,引導居民或家庭自愿與簽約醫生團隊簽訂服務協議,參保人員可就近就便選擇一家基層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作為簽約首診醫院。根據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合理劃分簽約醫生團隊責任區域,實行網格化管理。
各級醫療機構要優先選擇基本藥物,逐步提高二、三級醫療機構基本藥物配備比例,基層醫療機構10%的非基本藥物主要用于高血壓、糖尿病等特殊疾病患者門診用藥。各區縣(自治縣)要將所屬二級以上醫院藥品納入集中采購,制定藥品采購清單時要兼顧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用藥需求。
據悉,重慶在分級診療試點過程中,在執行藥品零差率前提下,將基層醫療機構為特殊疾病患者提供的基本藥物目錄外的醫保藥品納入醫保報銷。
此外,還將完善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機制。《意見》指出,上級醫療機構要在掛號、檢查、住院等方面為轉診患者提供便捷優質服務,逐年增加基層醫療機構轉診預約號源,到2017年不低于20%,轉診和預約掛號的患者在三級醫療機構優先就診。
到2017年,重慶分級診療試點工作將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達標率≥9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65%;30萬以上人口的試點區縣(自治縣)至少擁有一所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和一所二級甲等中醫醫院,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區縣。
附:首批基層首診試點病種(共50種)
慢性扁桃體炎(非手術)、急性腸炎、小兒支氣管炎、闌尾炎(非手術)、慢性胃炎、前列腺增生癥(非手術)、腰肌勞損、皰疹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兒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慢性膽囊炎、附件炎、骨性關節炎(非手術)、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非手術)、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慢性阻塞性肺病(遷延期)、盆腔炎、高血壓病、鎖骨骨折(非手術)、頸椎病、肩周炎、慢性支氣管炎、宮頸炎、淋巴結炎、腦梗塞恢復期、膽結石(非手術)、前列腺炎、腦神經衰弱、正常分娩、結膜炎、軟組織損傷合并輕度感染、急性胃炎、慢性腸炎、牙周膿腫、下尿路感染、營養不良性貧血(輕度)、細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非手術)、上下肢骨折(非手術)、輸尿管結石(非手術)、急性乳腺炎、痔瘡(非手術)、急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帶狀皰疹、更年期綜合癥、糖尿病。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