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轉載: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前幾天朋友圈里有個帖子轉的挺熱,里面介紹了美國的十大醫療中心。泳池、咖啡廳、健身房,沒有熙熙攘攘的病人,過道里也沒有堆著臨時輸液床位,要不是醫護人員的制服,這些醫療中心看起來就和高級寫字樓或者大酒店沒什么區別。
于是有人就說話了,美國人少就是好,但其實根本不是這個理兒。在一些國家,大型醫療中心并不會人滿為患的原因,是因為絕大多數人生病只需要去社區醫院或者私人診所就好了,只有疑難病癥或者重大疾病,大型醫療中心才會接受轉診,這就是分級診療。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我國將在2020年前全面建立起的分級診療制度,更為通俗的目標,被總結為“大病不出縣”。如何做到?又有哪些困難需要解決?
看病,即使掛號再難,也覺得去大醫院心里才踏實,這并不是多么特殊的現象。于是人們一邊吐槽著“看病難”,一邊路過門庭冷落的社區醫院,直奔大型醫院的掛號處。廣東省衛生廳巡視員廖新波表示,大型醫院超過一半的門診量其實是現有基層醫院有能力分擔的:
廖新波:我個人認為至少60%以上都是不需要去大醫院看病的,都是可以在本地醫院解決的。分級診療這個是大方向,也是國際的慣例,是應該堅持的。
而此次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則提出,調整各級醫院的定位,加強基層醫院建設,實行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左右,也就是建立所謂“大病不出縣”的診療體系。具體是怎樣的?中國醫院協會原副秘書長、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舉了個例子:
莊一強:理想的狀況就是病人有個村醫,在村里頭找村醫看,如果村醫解決不了的就送往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根據他的技術水平來做進一步的處理,處理不了的就送到縣醫院。大病不出縣,就是說90%的常見病、多發病,危重疾病除外,基本上都要在縣醫院處理,這個就是理想的“大病不出縣”的分級診療。
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就醫需求留在縣域以內,與此對應的,是三級醫院逐步減少常見病、多發病復診和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門診。而城市二級醫院則主要接收三級醫院轉診的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正如莊一強所說,如果患者可以按照這種分級診療制度得到有效救治,可謂理想狀態,那么達到這種理想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呢?廖新波表示,基層醫療力量不足,是頭一樁:
廖新波:投了很多錢下去,但是在人才政策制定方面,在人才吸引方面還做的不夠。所以這么多年包括患者、醫護人員都從縣里面跑出來了,這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最根本的政策問題。
那么如何解決基層醫療資源至少在人們心目中所認為的“不足”呢?對此,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表示,已有多項行政手段促進大醫生走進小鄉鎮:
周子君:現在有一些對口支援,三級打醫院對基層的幫扶來幫助他們提高醫療水平,這個是強制性的。行政手段來做,有總比沒有好,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根本還是要加強基層醫院自身的發展。
事實上,基層醫療機構近些年來的硬件提升速度可喜,與此同時,《指導意見》也對基層醫療人才建設提出了一個目標,即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鄉鎮衛生院擁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但想要留住人才,對于基層醫療機構從來都不是易事。為什么會是這樣?周子君表示:
周子君:職稱評定制度,只有在大醫院,才能評主任醫副主任醫這種高級別職稱,這樣的話你在基層根本就不可能,本身就造成了不平等,限制了好醫生、小醫院的發展。
除了盡快疏通基層醫療人才職業資格上升的路徑,廖新波還建議,將醫生多點執業落在實處,讓優質醫療資源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是實現流動,也是推動分級診療的重要條件:
廖新波:三級醫院去扶持縣醫院或者醫聯體不是長遠辦法,相反使這些三級醫院的醫生在下面的名聲大震,把病人又吸回到本院去。所以說同時把醫生多點執業,醫生成為社會人推出,從市場機制上把醫生吸引下去,這才是根本方法。
使患者安心在基層就醫,《指導意見》還提出,在城市建立基層簽約服務制度,由二級以上醫院醫師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組成團隊,與居民或家庭自愿簽約。對此,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介紹說:
孫志剛:在城市社區要大力推進全科醫生團隊簽約服務,全科醫生要主動上門服務,對居民進行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的管理,對確需轉診的病人要幫助轉診,在大醫院診療后,再回到社區醫院進行康復。
從去年開始,廈門等地已從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作為突破口,開展了分級診療的試點。為了患者也初步嘗到了實惠。
患者:現在比大醫院好多了,大醫院離這很遠,去了用排隊、掛號,一直等一上午才拿到藥。
患者:過去社區的藥,不像大醫院那么便宜。現在基本上大醫院的藥社區也可以拿得到,所以我現在基本上大醫院我都一年多都沒有去了。
而根據《意見》,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明顯提升,就醫秩序更加合理規范。而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來源:央廣網 記者劉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