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近視患者數量眾多,相關的矯治宣傳也是五花八門,使得人們眼花繚亂,即便是專科醫生都有著巨大爭議。那么,現有的光學矯正到底有多大效果呢?正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視光學院做訪問學者的本文作者對此有著深刻的感受,他根據近期的學術會議和科研論文,整理了一些初步的結論。
在我國,近視的患病率隨年齡逐年升高,近視眼人數超過4億,是全球近視人數最多的國家。近視已經成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一種常見的屈光不正,近視通過一些光學矯正手段(例如框架眼鏡、角膜接觸鏡等)或手術即可獲得很好的矯正視力。戴鏡除了會影響外觀,似乎并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然而,高度或者超高度的近視,可以造成視網膜脫離、黃斑出血、后鞏膜葡萄腫等一系列眼科嚴重并發癥,從而損害患者的視功能。高度近視患者其開角型青光眼的發生率也顯著高于普通人群。
逆轉真性近視 不可能
青少年一旦發生近視,近視度數會不斷增長。鑒于此,研究如何控制青少年近視進展速度,一直是近年來近視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很多家長每逢寒暑假便帶孩子來驗光,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的近視度數又長了。這是近視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在這種背景下,針對近視這個巨大的市場,總是不斷有各種虛假的宣稱能夠逆轉近視的治療方法出現。
去年在美國Asilomar舉辦的國際近視眼大會(IMC 2013)上,在為期三天的學術交流會議期間,沒有任何能夠真正逆轉真性近視的發言或是報告出現。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夠有效逆轉青少年真性近視。注意這里強調的是逆轉,而不是延緩。
延緩近視發展 確有效
延緩近視發展的矯正方法是有的,例如角膜塑形鏡(OK鏡)和漸變多焦點軟性角膜接觸鏡。從矯正的視覺效果上,這兩種角膜接觸鏡和普通的框架眼鏡的差別不大,都可以矯正屈光不正使視物清晰。但是從控制近視進展的角度,效果就有區別了。戴普通框架眼鏡的青少年,每年的近視增長度數要高于角膜塑形鏡和漸變多焦點軟性角膜接觸鏡。這也是為什么這兩種角膜接觸鏡目前被推薦用于近視度數快速增長的青少年的原因。
在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配戴OK鏡的患者,眼軸的增長為0.39±0.27mm,而對照組眼軸增長了0.61±0.24mm。Cho等在2012年發表了一項為期兩年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ROMIO study),證明OK鏡配戴組的眼軸增加為0.36±0.24mm,而對照組為0.63±0.26mm。此外,漸變多焦點軟性角膜接觸鏡也被證明具有控制近視進展的能力,其適應證更廣,理論上凡是能夠配戴普通軟性角膜接觸鏡的人群都可以配戴,而且對角膜更具安全性,然而國內尚未引進。
對于角膜塑形鏡,2012年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視光學組給出了《硬性透氣性接觸鏡臨床驗配專家共識》,其明確指出,OK鏡的適應證為-0.25~-6.00D的近視患者,低于-4.00D為理想矯治范圍,超過-6.00D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具體分析;對散光的要求為小于-1.50D(且為角膜來源散光);角膜曲率的要求為42~46D,超過此范圍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此外,淚液檢查是很重要的項目,如果眼表條件不好,不可以配戴。
“七天可摘眼鏡” 有誤導
OK鏡矯正近視的原理,是通過特殊“反幾何”設計的硬性角膜接觸鏡壓迫角膜,改變角膜前表面的形態,從而矯正近視。患者夜間睡覺時配戴,早上摘掉,可以維持一天的清晰視力,患者白天是不需要戴任何框架眼鏡或者是角膜接觸鏡的。這種控制角膜形態的效果,一般而言在配戴1周左右就會穩定。但是,OK鏡改變角膜前表面形態的作用是暫時的,一旦夜間停戴,原來的近視度數就會復原,因此需要每天夜間配戴。對于低度數的患者,有些可以隔天配戴。OK鏡能夠有效控制近視進展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可能的原因,是OK鏡能夠讓黃斑成像清晰,同時旁中心區域形成近視性離焦,形成負的“視殼”所致(圖A)。傳統的框架眼鏡盡管能夠保證黃斑中心成像清晰,但是旁中心區域卻呈遠視性離焦(圖B),視網膜為了去“找”后方的圖像,導致眼球不斷拉長,近視不斷加深。
說說風險。OK鏡屬于角膜接觸鏡,因此所有角膜接觸鏡可能存在的風險,它都有可能出現。注意是“有可能”,具體到每個人,需要驗配時進行評估適不適合配戴。可能的風險包括角膜感染、潰瘍、內皮細胞減少、巨乳頭結膜炎等。如發現不及時,嚴重的甚至可以導致角膜穿孔。因此,需要患者按照規定時間定期復診。
有些廠家經常在做廣告的時候宣傳OK鏡可以“七天摘掉眼鏡”。這里所謂的七天摘鏡,指的是七天后白天不用配戴框架眼鏡,但還是需要每天晚上睡覺時配戴OK鏡的,否則近視會反彈。對不了解OK鏡作用機理的人而言,這種說法存在誤導。另外,只強調OK鏡的好處,不交代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和并發癥,不僅是不負責任的,還會影響這一技術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