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10月26日,在京召開的第13屆亞太臨床微生物與感染病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建議亞太地區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加大國際科研合作,加強科學技術轉化運用,共同推動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大會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藥學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共同承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出席會議。
據悉,近年來各種新發、突發感染性疾病(如SARS、新冠狀病毒感染、H1N1流感、禽流感等)不斷出現,而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防控仍然是重大科學難題。
陳竺指出,亞太地區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任重道遠。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充分利用國際學術會議等,搭建科學交流平臺,凝聚各國專家和學者的智慧,充分分享感染性疾病的防控經驗和研究成果;二是加大國際科研合作,力爭在感染性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加強科學技術轉化運用,在形成專家共識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感染性疾病防治的指南和規范。
會上,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指出,相關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在肝病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調節腸道菌群有可能延緩肝病的進展。
2007年,李蘭娟課題組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資助下,開始進行感染微生態與感染的基礎研究。2011年,課題組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發現,肝硬化患者的糞便菌群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差異,其中腸桿菌、鏈球菌等相對增加,毛螺菌等相對減少,這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衡。研究還發現,被認為是有益菌的細菌,在肝臟患者中存在的種類組成和健康人群明顯不同。李蘭娟指出,如果能搞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機制,應該有益于肝病治療。
閱讀下一篇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衛生信息化面臨三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