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新建的村衛生室在我國廣大農村投入使用,一輛輛嶄新的救護車開進衛生院,成千上萬貧困居民告別了白內障……自2009年4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推動下,建設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等各項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應對一道世界性也是世紀性的難題;所有的改變,都是為了百姓的健康。
鋪就“全民醫保”的軌道
前些年,江西省南昌縣大昌村上坊小組村民萬道水被胃痛折磨了好多年,但想到高昂的醫藥費,他一直沒敢去醫院檢查,只是吃點消炎藥止痛。
2009年,被確診為食道癌的他不得不進行手術,住院共花3萬元,新農合報銷了8000多元,還另申請了1.3萬元的醫療救助。“如果沒有這些,我家要背幾年的債。”他說。
對于新農合帶來的實惠和好處,樸實的農民只用3個字形容:“劃得來!”同時他們又用實際行動給予新農合以最高的評價:全國新農合參合率達94%以上。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于2003年啟動第一批試點。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參加新農合農民達到8.33億。
在新農合如火如荼地深入開展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也穩步推進,2009年,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超過4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超過12億城鄉居民。專家表示,我國已從制度上實現醫保的全覆蓋,鋪就了“全民醫保”的軌道。
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還逐年提高籌資水平和保障水平,并且不斷完善管理和服務,在減少居民看病負擔的同時,盡可能提供便利。
——2009年,大部分統籌地區已將各類醫保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城鄉醫療救助范圍和力度進一步加大。
——常見病、多發病等門診醫療費用逐步納入醫保報銷范圍,30%以上的地區開展了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的門診統籌。
——50%以上的統籌地區實現就醫費用及時結算,北京等地大力推進就醫“一卡通”,江浙滬等就泛長三角區域內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進行全面合作。
基本藥物制度直指“藥價虛高”
67歲的侯世英老人因支氣管擴張伴感染于2009年9月和2010年1月兩次住院,前后兩次的費用相差1000元。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花崗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童衛民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衛生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品零差價銷售,全院藥價綜合降幅達50%以上。
近幾年來,藥價虛高成為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保障老百姓能用上基本藥物,減輕醫藥負擔,我國明確將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列為深化醫改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
2009年8月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正式啟動實施,有關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管理辦法(暫行)》和2009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部分)》。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并公布了國家基本藥物的零售指導價格。12月,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基層部分)》和《國家基本藥物處方集(基層部分)》,并要求各地做好培訓和推廣使用工作。
截至2010年2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共在1030個縣(市、區)的近2萬個鄉鎮衛生院和8000多個政府辦社區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分別占全國機構總數的33.1%和45.72%。
“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以后,基層的老百姓得到一定實惠。”衛生部藥物政策與基本藥物制度司司長鄭宏說。
據了解,湖南武陵源區藥品降幅比例達到50%以上;江蘇省37個先行實施制度的地區,減輕群眾的醫藥費用負擔40%以上。從所有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地區看,藥價比實施前下降幅度平均在30%。
“軟硬并重”夯實基層醫療服務體系
在青海省祁連縣八寶鎮高楞村新的村衛生室內,診療室、藥房、健康教育室、注射室一應俱全。而在以前,體溫計、血壓表、聽診器這“老三件”是村醫的主要家當。
青海省投入1.2億元專項資金,新建3848個標準化村衛生室,為鄉鎮衛生院配備流動衛生服務車201輛,近兩年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急危重病及時轉診”的目標。
我國幅員遼闊,且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80%集中在城市,不少群眾長途跋涉異地就醫,增加了就醫困難,也加大了經濟負擔。
為解決群眾看病難,深化醫改意見要求,進一步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2009年,中央安排了200億元投資,啟動5689個縣級醫院(含中醫院)、中心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建設,已有45%的項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此外,各地還籌201億元建設1萬余個各類醫療機構以及近7萬個村衛生室。
硬件“硬”了,軟件不能“軟”。人才問題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的“瓶頸”。各地通過培訓、定向招聘、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補充和提高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累計為鄉鎮衛生院招聘執業醫師1.4萬余人,培訓基層衛生人員98萬人次,共有1091家三級醫院與2184家縣醫院結成對口支援。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對口支援密云縣醫院以來,幫助縣醫院完成了骨科、心內科等重點專科的建設,5年間共派出專家140人次,完成手術600余例,并為醫院培養了27名學科帶頭人。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還通過政策吸引人才,如江西省實行鄉鎮衛生院人員基本工資財政全額保障。南昌市灣里區梅嶺鎮中心衛生院醫生盧放說,現在他的月收入增加了800多元。工資財政全額保障除了收入增加外,還讓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覺得工作得到社會的認可。
實施重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目前,我國成為首個應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國家,并成為全球首個大規模接種甲流疫苗的國家。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億多人免費接種了甲流疫苗。
相比于幾十年前我國老百姓面對天花、麻疹等重大傳染病的束手無策,這次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顯得冷靜、沉著,也更加充滿信心。
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一項重要公共衛生項目。目前,我國已經有13種疫苗覆蓋15種疾病。作為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措施之一,2009年我國還為近3000萬15歲以下人群補種了乙肝疫苗。
我國在推進深化醫改過程中明確,要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此,2009年我國還開展了以下公共衛生項目: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補服葉酸等,預防出生缺陷;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農村改水改廁等。
目前已有21萬名貧困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200多萬名農村婦女進行了宮頸癌和乳腺癌的篩查,320多萬名農村待孕和孕早期婦女免費服用葉酸……隨著各個項目的實施,預防為主的方針得到了進一步貫徹落實。
公立醫院“內外兼修”努力回歸公益性
名為“公立醫院”,實則是“營利”醫院——近20多年來,我國的公立醫院日益為“名不副實”而尷尬。
運行機制不活、管理缺位、公益性質淡化……針對公立醫院的一系列頑癥,山東省濰坊市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促進其公益性質的回歸。
2005年12月,濰坊市開始對7家市屬公立醫院實行“權力歸隊,歸口管理”,由衛生行政部門統一“管人、管事、管資產”。醫院只對衛生局負責,不再疲于應付多個“婆婆”,打破了原來的“五龍治水”狀態。
“原有體制下,政府該管的沒管好,不該管的卻管得過多。”濰坊市衛生局局長黃進認為,如醫院的資產管理、發展規劃、重大決策等問題,涉及多個部門,責任不清,基本上處于放任的狀態;用人權、分配權等卻分屬各部門,醫院基本說了不算。
為保證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回歸,濰坊的衛生行政部門加大了對醫院的管理力度,實行了公立醫院總會計師制度,凡是涉及醫院發展規劃、重大決策、大項開支等,都由市衛生局統一審批。同時,通過建立考核評價獎懲機制來引導公立醫院確保公益性質,把質量、效率、服務和社會滿意度作為考核的主要指標。
2010年2月,我國印發《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山東濰坊是我國選定的16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此外還有鎮江、廈門、昆明等城市。
推進預約診療、優化門診流程、改善住院轉診流程……在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同時,衛生部還印發《關于改進公立醫院服務管理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的若干意見》,促進公立醫院加強內部管理、“練內功”,提高公立醫院運行效率,方便群眾看病就醫。
“2009年深化醫改工作已頂著困難邁出關鍵一步,基本實現了開好局、起好步的目標。”衛生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這位負責人說,2010年是深化醫改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要進一步加大組織實施力度,繼續以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為中心,統籌推進五項重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