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衛生信息:器官是關乎生死的稀缺資源。通過器官移植,捐獻者遺愛人間,造福一方,受贈者得到挽救,獲得重生。在這項涉及人性、倫理、善意、愛心的非凡事業中,徐醫附院積極參與,發揮表率作用,彰顯責任擔當。作為省衛計委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蘇北地區首家布局醫院,徐醫附院全力以赴,籌備迎檢,力爭明年上半年拿下開展移植工作的相關資質,以填補目前淮海經濟區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空白。
舉辦專家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人體器官捐獻
什么是人體器官捐獻?基本定義為:一個人去世后,根據本人或親屬意愿,將其功能良好的器官,以自愿、無償的方式捐獻給人體器官捐獻管理機構,用于救治器官功能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使其能夠延續生命,改善未來生活質量。
如果想要表達得再通俗點,可以這樣說——
盡管醫學在不斷進步,但是當前仍有不少疾病是無法根治的。像是腎衰竭、心臟衰竭等出現器官衰竭的患者來說,很多人要依靠藥物和機器維持生命,生活質量根本難以保障,一些人甚至就在這種沉重無望的生存環境中離開了這個世界。對器官衰竭的患者來說,器官移植則是他們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
11月21日下午,徐醫附院病房大樓21層第二會議室,由醫院醫務處組織舉辦的人體器官捐獻基礎知識講座正在進行中。江蘇省人民醫院器官捐獻辦公室負責人袁寶峰、徐州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負責人張君賢、江蘇省OPO協調員韓秀娟等專家圍繞人體器官捐獻相關知識進行了交流分享,尤其對器官捐獻法律法規、操作流程、工作經驗等方面向參加講座的臨床醫護人員作出了詳細講解。
徐醫附院醫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舉辦此次講座一方面是為了助推我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規范、健康開展,另一方面旨在提高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在廣大醫務工作者中的認知度與參與度。該負責人表示,講座結束后,醫務處將及時對講座主要內容進行整理,上傳至院內網絡平臺,供各個科室學習交流。
移植能否順利實施,是一家醫院綜合實力的體現
據了解,在器官捐獻工作方面,徐醫附院在蘇北地區內不僅工作開展得早,而且工作力度及達到高度也是首屈一指的。
徐醫附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陳仁富告訴記者,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間,他所在的團隊共開展了300多例腎臟移植手術,“要知道器官的供體來源少啊,10年300例的話已經很不錯了,這個數量當時在江蘇省內是排在前5名的。”陳仁富清晰地記得,第一例是名女患者,移植手術后,其腎臟功能維持了25年。
與科室其他術式相比,器官移植無疑是一個重點技術,只有技術成熟、技藝精湛,才能游刃于手術室的方寸之中,幫助患者重獲新生。然而,陳仁富并不憑技自高,他一再強調,器官移植不單是一項外科手術技術,能否成功開展,實則反映了相關科室的業務水平,以及整個醫院的綜合實力。
移植配型工作、術前準備、實施手術、術后管理……從器官獲取到在受者體里發揮作用,每一例器官移植都要經過諸多環節,其中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讓器官移植的整個過程功虧一簣。因此,器官移植鏈條中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是連接生死不能或缺的角色。
記者了解到,徐醫附院對移植病人的術后管理很有一套。負責隨訪的醫護人員與病人密切聯系:觀測其藥物濃度、觀察排斥反應、了解其器官功能運行情況等;每周四,移植隨訪門診正常開診,除了為在本院手術的患者答疑解惑,還面向許多外地手術病人提供咨詢和幫助。
供體緊缺限制器官移植發展,“生命接力”考驗公眾文明程度
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事關民生福祉和人民生命健康,事關人類文明進步和醫療技術發展,然而從現實出發,我們不得不承認,前進的路上存在一些困難和阻礙。
徐醫附院副院長金培生說,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器官移植數量及操作規范程度方面比較落后,開展的例數和質量還有待提升。為什么數量、質量會不盡如人意呢?根本原因在于供體少。
據了解,以往的移植供體多為司法來源,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司法途徑的供體,開始提倡公民自愿捐獻,但由于大家對器官捐獻的認知不足,自愿捐獻比例不高,因此導致器官緊缺。“器官緊缺是我國器官移植發展的瓶頸。想要突破這一瓶頸,必須做好人體器官捐獻科學知識的公眾普及,推動人體器官捐獻事業健康持續向前發展。”
器官捐獻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象征。金培生表示,人一旦去世,其所有的器官對逝者已再無維持生命的功能,但對等待移植的患者來說,則可以獲得生的希望。也可以理解為,移植器官令逝者的臟器價值得以延續,這種遺愛人間之舉足可超越人倫觀念的局限,而這種特殊的生命接力形式,對捐獻者家屬來說,也不啻為一種寄托。
金培生指出,近些年,通過推廣挽救危重患者的意義,建立規范操作體系等舉措,我國在人體器官捐獻領域的工作逐步深入,收到了顯著成效。自愿捐贈臟器的人越來越多,器官移植水平也一躍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中上等的國家。目前,我國開展的移植手術主要為腎臟移植、肝臟移植、心臟移植、肺移植、腸移植等。
獲批蘇北地區布局醫院后,將開展器官移植技術造福患者
為全面推動我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規范、健康開展,徐醫附院在江蘇省衛計委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規劃布局建設中大下力氣。
有著蘇北地區醫療、教學、科研中心定位的徐醫附院,其器官移植手術在長江以北區域是最早開展的,然而因為沒有進入國家對器官移植手術開展醫院的區域劃分,徐醫附院一度停止了這一手術項目。形成的局面是:準予開展人體器官移植的醫院主要集中在南京和蘇南地區,蘇北地區無移植醫院;因為移植醫院數量少,分布不平衡,截至2017年,江蘇80%以上的臟器移植病人需要奔赴上海、北京、湖南等地接受手術。
發現這一問題后,省衛計委積極作出調整,對我省人體器官移植技術進行新一輪規劃布局,將徐醫附院列為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蘇北地區布局醫院(2018-2020年),這意味著,徐醫附院的綜合實力和移植水平得到省級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
據了解,《規劃》對布局醫院在醫師執業資質、設備設施、管理制度、器官來源、專家委員會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要求,徐醫附院經過多年積累,均符合條件,尤其是在捐獻成功案例方面,醫院近兩年來已經手術10例。這種情況下,只待通過明年上半年通過省衛計委的審核,就可順利獲得器官移植手術資質,開展相關技術。
重新開展移植手術,對于徐醫附院來說,這是醫療水平的再提升,對于蘇北地區的廣大患者來說,這是救治生命的新希望。
金培生介紹,目前,徐醫附院推進高質量發展,穩步實施“圍繞一個中心、實施兩大戰略、狠抓三項工程、實現四個回歸”的“1234”發展理念。其中,三項工程中的“醫療技術提升工程”是打造現代化區域醫學中心、實現四個回歸的關鍵杠桿,意在強調新形勢下醫療技術的水平提升與影響力發展。此次成為省衛計委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蘇北地區布局醫院,正符合區域中心的戰略目標。
“下一步,我們順利拿下這一資質,就可以填補蘇北地區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空白,也是為徐淮廣大臟器衰竭患者的生命救治打開一條新的通道。”金培生表示,未來,醫院將一如既往地促進學科建設、資源整合,盡快實現人體器官移植技術水平質的飛躍,從而造福一方百姓,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延伸閱讀
◎我市于1997年起開展遺體捐獻工作。
截止2018年10月,全市688名愛心市民簽署了遺體捐獻登記志愿表,實現遺體捐獻48具,器官捐獻56例,角膜捐獻57例,其中捐獻大器官165個、角膜113枚。
2018年,45位愛心市民簽署了登記表,實現遺體捐獻10具,器官捐獻17例。為醫學教學、科研以及醫療移植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160余名患者的生命得到拯救,130余名失明患者重拾光明。
◎人體器官捐獻者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人體器官捐獻一般要求年齡小于65歲,主要視捐獻器官的可用性而定。原則上,捐獻器官功能良好,沒有感染艾滋病或其他嚴重傳染病,沒有癌癥(原發性腦腫瘤除外)者,一般都適合捐獻器官。最后評估組織的專家評估器官是否適合用于移植后,才能捐獻。
當生命不可挽救時,達到潛在捐獻狀態,潛在捐獻者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原則上沒有傳染病,沒有癌癥(除原發性腦腫瘤)都可以捐獻器官,最終能否捐獻由醫學專家評估后確定。
◎公民申請人體器官捐獻的四個途徑:
· 網站登記(www.codac.org.cn或www.savelife.org.cn);
· 微信登記(關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
· 支付寶登記(醫療健康服務);
· 現場登記(居住地紅十字會)。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