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反復出現腹痛、腹瀉的狀況,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吃壞了東西。但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陸敬華告誡,這種想法不夠全面,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隨著大都市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炎癥性腸病的患者數量正在悄悄增加,通常,這種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病因不明,目前既難以預防,又不易徹底治愈。
確診需要綜合診斷
炎癥性腸病有哪些主要的臨床表現?如何判斷患上的是一般感染性腸炎,還是炎癥性腸病?陸敬華主任介紹說,炎癥性腸病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包括兩種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癥,重者發生潰瘍,臨床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腸道癥狀如反復腹瀉、腹痛和大便中帶有粘液、膿血等。
克羅恩病為一種慢性肉芽腫性炎癥,病變可累及胃腸道各部位,但以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受累為多見,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腹痛、腹瀉、瘺管形成、肛門病變。兩種疾病再加上發熱、貧血、體重下降、發育遲緩等全身癥狀,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目前早期發現和診斷炎癥性腸病,主要依靠其臨床表現和內鏡檢查。
炎癥性腸病的診斷是在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內鏡檢查、黏膜活組織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綜合資料分析后所得到。
炎癥性腸病可以說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的藥物只能控制病情、減少復發,而且療程長,治療結果也要因人而異。總之,在現有醫學發展水平下,炎癥性腸病還不能徹底治愈,治療過程也是一個相對艱難、長期的過程。
腸病易發展為結直腸癌
對于炎癥性腸病,目前有些主要的治療方法?有沒有癌變的危險性?
陸敬華主任說,由于炎癥性腸病是一個反復發作性的慢性疾病,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盡管免疫、遺傳、環境等三大因素構成的病因學說逐漸得到公認,但具體病因至今仍不明確。也正是因為病因不明,所以預防和治療起來比較棘手,治療效果尚不滿意,可以說至今為止很難治愈,只能說控制一個階段的癥狀,疾病復發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使用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楊酸、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和手術。部分炎癥性腸病患者,尤其是克羅恩病最終需要手術,疾病致殘率高,生活質量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對炎癥性腸病的診斷與治療應引起醫患雙方的足夠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該病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較高。據統計,炎癥性腸病患者30年后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到18%。平均35年后,患有全結腸發炎的炎癥性腸病患者中的30%將發展為結腸直腸癌,其發病年齡要比常人早很多。再有,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者發展為結腸直腸癌的危險比常人高6-10倍。因此,對于炎癥性腸病患者,一經診斷都要定期隨訪。
腸道健康的四大生活細節
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可用來預防炎癥性腸病?患者在生活中應注意哪些細節?
陸敬華主任說, 很多患者得了炎癥性腸病后擔心,尤其在病變活動期,因為腸道癥狀明顯,除了吃藥就什么都不敢吃。其實,不管是在疾病活動期還是在緩解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
1、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應有規律,不應長期熬夜或者過度勞累,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宜劇烈運動。
2、注意保持規律的一般飲食習慣,比如不要暴飲暴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戒除煙酒,避免濫用抗生素,保持腸內菌群平衡。
3、選擇高營養低殘渣飲食,避免攝入全麥食品、殼果類食品、生冷水果和蔬菜、油炸雞蛋和油炸土豆片等,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在疾病急性發作期間,應低脂少渣飲食、流質飲食甚或暫時禁食,以免增加腸胃負擔;貧血患者宜補充維生素B12、葉酸、輸血,血清白蛋白過低者還可輸血白蛋白或血漿。
4、炎癥性腸病患者要減輕思想壓力,保持情緒穩定,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治療,勿隨意更換藥物或停藥。
本期專家:陸敬華,徐州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科主任,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州市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消化專業20多年,對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肝炎、重癥胰腺炎等消化系統危重病搶救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熟練掌握內窺鏡操作技術,先后開展激光、微波等鏡下治療技術;先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5篇,獲市級科研成果獎3項。
門診時間:每周四
咨詢電話:0516-85707122、8580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