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喜歡喊叫、哭鬧,又動不動感冒咳嗽,常常會導致聲音嘶啞。按照家長的想法,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用管也能好。可往往“一念之差”,卻可能導致孩子的聲音再也回復不到以往的清脆。耳鼻喉科專家表示,聲音嘶啞是聲帶受損的表現,若不及時治療,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慢性損傷,還會逐漸形成聲帶小結,不但增加了今后治療的難度,治療效果也會差強人意。
用聲過度 4歲男孩變“鴨公嗓”
4歲的男孩晨晨在家是個任性的“小皇帝”,平時總是喜歡扯著嗓門大聲說話,稍不如意更又哭又鬧。最近,晨晨的媽媽驚奇地發現,兒子原本可愛的童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嘶啞的“鴨公嗓”,這種嘶啞的嗓音持續了一個多月仍不見好轉。
醫生檢查后發現,由于長期用聲過度,晨晨的聲帶已經出現了炎癥和水腫,如果控制不當,水腫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聲帶小結或聲帶息肉,那時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了。
分析
兒童咽喉狹窄淋巴組織豐富 易造成聲帶發炎
三四歲是聲音嘶啞高發的年齡段,一方面因為小孩子在幼兒園里經常大喊大叫,對聲帶刺激比較厲害,另一方面也和咽喉部的解剖結構特殊有關。“小孩的咽喉狹窄,淋巴組織又很豐富,一旦用嗓過度或上呼吸道感染,就容易引起淋巴組織充血水腫,并造成聲帶發炎受損”。要是當時注意休息嗓子,一般能很快恢復,但問題是,小孩沒有自控能力,不會自我保護,而家長又覺得這是小事情,過幾天自然能好,時間這么一拖,可能急性損傷就變成了慢性損傷。“炎癥持續三個月以上,一般會出現聲帶變厚,如果這時候還不治療,就會逐漸形成聲帶小結,嚴重的可能還要做手術”。
危害
聲嘶未及時治療 可轉為慢性喉炎
如果孩子出現聲嘶后能讓聲帶及時休息,再加上一些輔助的藥物,一段時間后就可以恢復原來的童聲。但如果聲嘶后沒有得到及時控制,或治療不徹底,則可能轉為慢性喉炎,恢復起來困難較大。
此外,反復的呼吸道感染也容易導致慢性喉炎。“長時間鼻塞、流鼻涕、張口呼吸以及炎癥分泌物刺激喉部黏膜等,都容易使孩子的聲帶充血、水腫,時間久了可引起聲帶肥厚或聲帶小結,甚至發展為聲帶息肉。”
治療
找準造成兒童“破喉嚨”的病因 盡早治療
為防止聲帶受損,家長平時就要教導孩子保護嗓子,不要總是大喊大叫,對小孩感冒咳嗽也不能忽視。如果出現聲音嘶啞的癥狀,應盡快到耳鼻喉科求診,針對病因進行相對應的治療。是感冒咳嗽、急性炎癥引起的,要治療感冒,消炎祛痰;是大喊大叫、用聲不當引起的,要糾正講話的習慣,并訓練孩子正確發音;是源頭性疾病引起的,如患有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鼻竇炎,要對病因治療,出現急性喉炎更要緊急處理,以免喉頭水腫引起呼吸困難;還有一些是先天性聲帶畸形引起的,最終要做手術或專科治療。
預防
學會有控制地發聲
少吃油炸燒烤食品
越早治療,恢復得越快。不過臨床中,多數患兒是因為用聲不當導致聲音嘶啞,所以,除了教孩子正確發音,不要在吵鬧的環境中講話,還必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嗓音訓練。這是一個比較費時的過程,家長和孩子都要有耐心。尤其是家長,不要因為心里緊張,看到孩子不配合治療就發怒打罵,最好溫和地引導,要么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不再大喊大叫或哭鬧。治療期間,飲食上也要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只要堅持一段時間,聲帶就能慢慢恢復正常。即使已經出現聲帶小結,通過保守治療也能有明顯改善。
提醒
先天性疾病也可引起聲嘶
一些先天性的疾病,如先天性喉下垂、先天性喉狹窄、先天性聲帶麻痹等,也會導致孩子聲嘶。患有這些先天性疾病的寶寶,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就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哭聲,部分孩子到了兩三個月大時癥狀會更加明顯。
“比如,有些寶寶呼吸時能聽到一種很特殊的聲音,好像雞叫一樣。還有的寶寶胸口凹陷,哭聲很小、很沙啞或根本哭不出聲,如果家長發現這些情況,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