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上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詢問說自己的孩子平時容易出汗,一活動就汗多,是不是得了什么病?或者體內缺啥營養了,需不需要補一下啊?其實,小寶寶出汗多有很多原因,有的時候汗多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并非全都是病態。
4類型汗癥中醫診療
中醫將小兒汗證分為4個類型,每個類型都有不同的表現,并且有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藥。
1.表虛不固型
主要見于平時體質虛弱的小兒,主要表現為經常出汗,或者伴有盜汗,出汗以頭項、肩背明顯,活動后尤甚,汗后乏力、倦怠、畏冷。平時易感冒,面色晄白、唇淡、肢端冷、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中醫治法為益氣固表,方藥選用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
2.營衛失調型
主要見于急慢性疾病后期的孩子,主要表現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汗出遍身而不溫,微寒怕風,不發熱,或伴有低熱、精神疲倦、胃納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中醫治法為調和營衛,方藥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3.氣陰虧虛型
多見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調養的孩子,主要表現以盜汗為主,也常伴自汗,形體消瘦,汗出較多,萎靡不振,或伴低熱、口干、手足心灼熱、哭聲無力、口唇淡紅、舌質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弱或細數。中醫治法為益氣養陰,方藥選用選用生脈散加減。
4.脾胃積熱型
有些小兒由于飲食不知節制,食用過多肥甘厚味,但脾胃功能很弱,結果導致脾胃濕熱蘊積,熱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盜汗。主要表現為自汗或盜汗,以頭部或四肢為多,出汗后皮膚溫度較高,汗液顏色發黃,口渴但不想喝水,口臭,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中醫治法為泄熱健脾,方藥選用瀉黃散加減。
7味止汗食療方
對于病理性多汗,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此外,還可以通過食療來調節改善一下孩子的多汗癥狀:
1.黃芪紅棗湯
黃芪15克、紅棗20只同入鍋,加水適量,文火煎1小時以上。每日1劑,分2~3次服用,食棗喝湯,連服15日為一個療程。主治氣虛表衛不固型小兒汗證。
2.黃芪羊肉湯
羊肉90克用沸水略煮,撈出后即用冷水泡浸以除膻味。用砂鍋將水煮開,入羊肉與黃芪、淮山藥各15克,加龍眼肉10克同煮湯,進食之前加鹽調味。若孩子無咀嚼能力,可煮成濃湯飲服。有健脾補虛、滋養斂汗的功效,主治小兒病后體虛盜汗者,但陰虛太甚者不宜服用。
3.黃芪粥
黃芪30克加水煎成濃汁,加入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用適量紅糖調服。每日2次,早、晚溫服。有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主治小兒自汗證。
4.黑豆小麥粥
黑豆、小麥各50克共熬粥食用,主治小兒陰虛盜汗。
5.黑豆圓肉大棗湯
黑豆30克、龍眼肉10克、紅棗30克放砂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煨1小時。每日2次分食完,連吃15日為一個療程。主治小兒表虛不固或營衛失調型汗證。
6.浮小麥大棗粥
浮小麥50克、大棗6枚、糯米60克,水適量。適用于病后體虛、自汗、怕寒的孩子,尤適于病后胃納不佳的孩子。注意,感冒的孩子勿服食。
7.參蓮飲
孩兒參10克,蓮子15粒,放在碗內用沸水泡。去皮和芯后,將蓮肉與參同放碗內,加冰糖和水適量,放在蒸鍋內隔水蒸燉1小時。每天1劑,連服15天為一個療程。有益中氣、補脾陰、止虛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