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普遍缺乏對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的把握,習慣性地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問題,在愛的崇高名義下用家長認為最合適的方式對待孩子,導致孩子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病”。以下只是筆者在咨詢中遇到的兩個較為典型的案例。
怕“角”的高中生
16歲的雯雯在家里怕所有帶角的家具,但出了家門就沒事了。為此家里把所有帶角的家具都換成了圓的,不能換的如床等就用布把四個角包上。雯雯還有一個毛病是,每到考試就會不停地流鼻涕,到醫院卻又查不出機體病變,考完試就自然不流了。
案例分析:面詢是媽媽帶著雯雯一起過來的。我還沒有開口,雯雯一口氣就說了很多平時和媽媽相處的具體細節。比如媽媽常“乖乖長、乖乖短”地叫,甚至當著同學的面叫,讓她感覺在同學中很沒面子。平時媽媽還容不得爸爸對女兒有一點不好。在后來和她們母女的進一步談話中,我基本確定了雯雯問題的緣由———媽媽過度的、扭曲的愛。雯雯的媽媽從小沒有了母親,父親脾氣不好,經常打罵孩子,但對唯一的兒子卻很溫和。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就埋下了女孩不被重視的種子,而且非常渴望母愛。這種從小缺失母愛的孩子在自己做了母親之后,通常可能有兩種表現:一是冷漠,即由于自己沒有感受過母愛,也就不會給自己的孩子最通常的母愛;二是過度補償,即唯恐孩子重復自己的不幸而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全方位”的愛。雯雯的母親屬于后者。據她媽媽說,雯雯的爸爸是他那一輩中唯一的男孩,全家都盼著雯雯是個男孩好傳宗接代,可偏偏雯雯是個女孩,婆家人從此就沒有好臉色了,媽媽也就開始了“捍衛”她們母女的“戰斗”———和婆家人包括自己的丈夫斗爭。而雯雯則說是媽媽夸大了事實,奶奶家人對她還是不錯的,她覺得爸爸也很愛她,只是脾氣比較急躁。在小學升初中前夕,她感冒了,不停地流鼻涕,那段時間父母破天荒十多天沒吵架。從此,每到大考她就不停地流鼻涕……至于怕帶角東西的緣故是從她媽媽的談話中得知的。大概在雯雯三四歲的時候,一次爸爸媽媽又因為她的事吵架,爸爸吵不過就動了手,拿起一個小板凳砸了過去,頓時媽媽的頭被板凳的角砸得血流如注。從此,雯雯從怕小板凳開始,逐漸發展到怕家里所有帶角的家具……
至此,雯雯的問題算比較清楚了。依筆者看來,雯雯不過是以自己的“癥狀”表達了對父母、家庭的不滿和無奈。首先,當她目睹了母親被帶角的板凳打得頭破血流的血腥場面后,以對家中帶角家具的恐懼表達了她的情緒。其次,從小在父母爭吵中成長的雯雯在幾乎已經習慣這一切時“及時”生了那場病,使她能在難得的清靜中復習迎考,并取得了好成績。從此,在她的潛意識中,只要自己生病,而且是和那次一樣的病,就可以讓父母不吵架,她就可以安靜地復習迎考,于是就有了每次考前的流鼻涕。如果說小升初那次是真正的感冒流鼻涕,那么以后的每次生病則是典型的心理問題軀體化了。
這個家庭問題的關鍵是雯雯媽媽。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陰影,使她形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思維模式:自己生了女兒,婆家人不滿意,丈夫肯定也嫌棄。何況丈夫的脾氣和自己的父親那么相似,都很暴躁。于是她時刻以雯雯的保護神面目出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上述局面和雯雯的一系列異常反應。
所幸雯雯的媽媽在幾次咨詢之后,逐漸意識到是自己對女兒愛的方式不當導致了女兒的問題。她表示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體驗,并表示愿意回去和丈夫溝通,全家人一起努力,使女兒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