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是個內向的孩子,學習一向努力,成績也很不錯。但進入初三后,隨著考試日益頻繁,她的狀態越來越差,成績也每況愈下,最近幾乎無法堅持考試。她說一拿到試卷,腦海里就浮現出家中的一桌子美味。
案例分析:心理測試結果表明,霏霏有輕度強迫和較強的焦慮癥狀。通過分析發現,霏霏的問題主要源自父母給她的“溫柔的隱形壓力”。
霏霏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霏霏非常懂事,學習從不用大人督促,成績一直優異。在她初一時父母雙雙下崗,生活條件明顯不如從前,父母對霏霏的學習更加關注了。每到女兒復習迎考時不僅關閉家中電視、電話,甚至連走路都套著鞋套,唯恐弄出聲音影響女兒學習。平時十分節儉的父母會在她考試期間變著花樣地為她做出一桌桌的美味佳肴。霏霏深知父母這樣做是希望她能考好,將來有好的前程。為此霏霏比以前更加勤奮、刻苦,幾乎不參加任何課外活動,每天甚至學到深夜。長期的超負荷學習使她學習效率低下,成績開始滑坡。考得不理想時,父母不責怪她,父親只是輕輕嘆氣,母親偷偷流淚,這更加重了霏霏的緊迫感和愧疚感。可越是重視考試結果越是不能專注于試題,就越是考不好,結果是更深的自責:我考不好怎能對得起父母為我做的一桌桌美味……惡性循環導致了今天的狀況:一看到試卷就聯想起家里的美味……
聽了我的分析,霏霏一邊點頭一邊哭,說了很多父母不辭辛勞為自己做的事,比如深夜陪讀、無微不至地照顧等。霏霏害怕這些“溫柔的皮鞭”,希望父母能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樣,孩子做不好的時候該打罵就打罵,該發脾氣就發。
我深切地感受到自責和抱怨已經積在她心里太久了,她太需要有個釋放的出口了。于是我在耐心傾聽、充分表達同感的前提下,主要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對她進行了咨詢,引導她認識到她今天的情緒和行為狀態與她不合理的認知有關;鼓勵她把內心感受和父母交流;建議她多參加課外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
征得霏霏同意后,我見了她的母親。我用盡可能溫和的語言讓她明白,是他們的上述種種行為對女兒造成了溫柔的隱形壓力,導致了女兒今天的問題。霏霏的媽媽開始很不解,甚至是困惑:愛孩子有錯嗎?
是啊,愛孩子沒有錯,但愛的方式錯了。錯就錯在父母一廂情愿地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實施他們的愛,而忽視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