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情緒中心3月31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有長期痛癥的人士,患上抑郁及自殺傾向的比率,分別較健康人士高出5.6倍及2.4倍。
當疼痛持續超過三個月,又或手術后、炎癥或急性創傷后的受傷部位已愈合,但痛癥仍然持續出現,這些情況都可被視為長期痛癥。
在香港,患長期痛癥的人十分普遍,一項調查顯示,約十分之一的香港人患有長期痛癥,當中,又以頭痛、關節痛及腰背痛等較常見。
在很多長期痛癥的病例中,臨床檢查和化驗結果都找不出病因。黃河山說,但這并不表示無內在病理原因,亦不代表痛楚不真實,而有可能是痛楚源于一些異常的病理所致,而這不能從檢驗中檢測出來。特別是一般的掃描只能看到身體結構上的改變,但功能上的改變,如神經功能上的改變是看不出來的。這些痛癥的患者,其病因通常都是良性,而且不會惡化,痛楚會較為反復,但也是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三叉神經受損人士、生“蛇”的人或手術過程中被破壞神經功能的人,會可能因此患上長期痛癥。
調查發現,長期痛癥患者過半數人會出現焦慮,當中更有三分之二人會有抑郁情況。另外,約四成長期痛癥患者的工作能力會有所減退,嚴重者甚至不能上班,帶來社會上醫療開支和生產力的損失。
閱讀下一篇
滴眼液含防腐劑 恐致“干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