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糖尿病患者雖然吃得多,老想吃,但吃后常常會有上腹脹、上腹痛的癥狀,甚至會出現惡心、嘔吐,也有些人吃得很少。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血糖異常增高之后,支配胃運動的神經可因之發生變性而失去正常功能。胃本是由幾層平滑肌構成的囊,可以強力收縮起到研磨作用,使食物由大變小,由粗變細便于消化。但是,由于血糖升高,使胃的肌肉細胞發生變性,因而失去了有效的收縮功能。另外,糖尿病人中患萎縮性胃炎的人遠比正常人多,比同齡人出現得早。有大約17%的患者最大分泌胃酸量為0。胃酸是消化蛋白質的重要角色,而蛋白質又是正常食物中的重要成分,胃酸少了,自然就消化不好。還有一個原因是血糖升高,影響胃腸內分泌,也可抑制胃的收縮蠕動。以上這些問題都會導致胃排空力弱。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胃輕癱,好像手腳、面部肌肉輕度癱瘓了一樣。
對于胃輕癱要積極治療。醫學研究證實,胃輕癱的發生與血糖控制不好有密切關系,而治療胃輕癱會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所以治高血糖與治胃輕癱應該雙管齊下,這樣可獲顯著功效。
在飲食方面,除按糖尿病治療要求定量飲食外,還應少量多餐,避免進食難消化的食物(如油炸、油煎、油膩食物)和烹煮過度的蔬菜。不要空腹吃柿子,尤其不能吃帶澀味的生柿子。因胃收縮力弱,排空慢,容易形成胃石。而細嚼慢咽可以大大減輕胃的工作負擔。此外保持心情舒暢、大度樂觀也很重要。因為胃的運動、分泌和消化功能,極易受神經精神活動影響。
閱讀下一篇
從阿斯巴甜看甜蜜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