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們回來啦
3月18日凌晨,在武漢一線奮戰50余天后,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兩名醫護人員王南南、王輝結束了當地的醫療工作,平安歸來。今天,讓我們走近她們,聽聽她們的江城故事。

徐州婦幼保健院援鄂隊員——王輝 MICU護士
王輝,徐州首批支援武漢醫療隊成員,她主動請纓去武漢并寫下了請戰書的護理人員,理由是我是黨員我先上。
她于1月26日抵達武漢,在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共奮戰了52個日日夜夜。期間,她始終工作在最危險的隔離病房。負責為患者注射靜脈留置針、輸液、更換輸液、心電監護、高壓氧療、導尿、心電監護等,同時還需要為患者進行生活護理及心理疏導等,直至3月15日,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支援期間,她一人負責20余名患者,平均每天更換160瓶液體,人送外號“會飛的小仙女”。
她說:我想念我的1311號房間
剛剛抵達武漢的那段時間里,看到的江城是個“空城”,我以為那個畫面只有電影里才會有。沒想到我們平時討厭的嘈雜,代表的卻是我們世界的平和,也成了那個時候所有人期盼。每天往來于醫院和住處,那時的我常常會停下腳步,聽聽街上的聲音,想象一個熱鬧的武漢。從冬天到春天,從寂靜到喧囂,我經歷了不同尋常的52天。雖然身為異鄉客,但我慶幸此生選擇了醫學,更慶幸此次能夠身處風暴中心,用自己有限的力量為同胞點燃哪怕一點點的光亮。

終于,期待成真,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可伴隨的終是離別。真到了該撤回的時候,心情五味雜陳,我努力說服自己,支援隊撤回,是最好的消息,是所有人的殷殷期望,可走的時候仍忍不住想念每一張武漢同仁的面孔,掛心每一位患者的恢復情況,甚至是睡過的床,住過的房間都舍不得。

離別這天我收到了一件珍貴的禮物—手繪T恤,聽說是武漢當地的孩子們畫的,畫的正中位置有個小天使,隊員都說和我很像,很有緣分。T恤上寫的作者是青山區少年宮的五雨航。謝謝你,我會永遠珍藏。
最后臨走時,我拿起手機拍下了伴隨我近兩個月的房間,我在這里為患者的離世而痛哭流涕,也為他們的康復而喜不自勝。它陪伴著我,也見證了我這么多天的喜怒哀樂。視頻錄制過程中,我幾次想哭,不得已只好中斷,然后又鼓起勇氣再次舉起手機,這是屬于我的1311房間,希望下一位入住的房客能夠善待它,待我和家人下次再來江城,一定故地重游,回到它的懷抱。

徐州婦幼保健院援鄂隊員——王南南 MICU護士
1月27日,王南南由徐州出發前往武漢,成為江蘇重癥護理支援隊的一員。在武漢支援的前40天里,她工作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急診ICU和發熱門診,主要負責護理新冠肺炎的中重癥患者,以及核酸咽拭子采集和抽血。
工作期間,她勤于思考和總結,反復用自己做實驗,創新了咽拭子采集流程,大大降低了患者和醫護人員感染病毒的可能,受到了專家和同事們的肯定,并得到了廣泛推行。在中南醫院支援期間,王南南所在醫療支援隊獲得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3月5日,她跟隨醫療隊轉戰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繼續開展支援工作,直至15日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她說:武漢,明年我再來看你
告別武漢,我們很傷感,無論男女都哭了,在這50多天,來時沒想到離別是如此艱難。和武漢本地同事一起戰斗過那種感情很不一樣,有離別的不舍,有武漢人民給我們的感動,也有馬上要回家的喜悅……不知怎么形容那種心情,很復雜。

都說醫護工作者感動了武漢人,其實,我們何嘗不是被他們感動著。剛到武漢時,才知道很多當地同事都是瞞著家人偷偷去醫院上班,又害怕從醫院回去會感染家人,所以有家不敢回;我遇到的患者,幾乎每一位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激,那種真誠全寫在他們眼中;在這種艱難的時刻,武漢政府不遺余力保證我們支援人員的生活所需。就在這種雖然嚴峻卻又十分溫暖的環境中我們工作了50多天,大約這是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吧。

醫療隊撤回前不久,我負責的床位上有個60多歲的婆婆要轉到其他病區,我輕輕跟她說我們要走了,她留著眼淚拉著我說舍不得我們,記得回武漢的時候喊上她,她要給我們做向導,帶我們好好轉轉。那一刻,防護罩里,我們滿臉的淚水,哽咽得說不出安慰的話。

回徐那天,武漢的天很藍,街道兩旁的樹也開始抽芽變綠,路上行人漸多,一切都生機勃勃,充滿希望。雖然知道這個時期,人與人間仍要保持安全距離,但我們忍不住和每一個武漢同事擁抱,互道珍重。50多天的朝夕相處,使大家泛紅了眼眶,顫抖了話語。一回頭,即使再堅強的男同事此時此刻也難掩淚水。

去往機場的大巴里,我始終望向窗外,想記住眼中的每一幅畫面,那些立正向我們敬禮的警察叔叔,那些駐足沖我們揮手致意的路人,甚至是每一片在春風里搖曳的樹葉,都是我一生不會遺忘的美好。我向他們努力揮動手里的國旗,心中默念:武漢,明年我再來看你。

回城的機票很特別,只屬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