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計劃提出3年投入8500億元。這么大一筆資金應花在刀刃上,當初有人在公立醫院民營化過程中就存在借機發財的嫌疑,現在將民營醫院重新回購,應當警惕又有人借機謀私利。
今年3月,江西撫州市衛生局正式回購浙江杭州市回音必集團經營的撫州第二醫院。前不久,江西崇仁縣、上海市等地也出現政府回購民營醫院的現象。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前后,一些地方政府陸續回購已轉制醫院的舉動,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熱議(《京華時報》4月20日)。
新醫改方案的最重要亮點,就是堅持“公益性”原則,“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實現向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醫療衛生服務。但醫改強調公益性并不意味著對民營醫院公立化,更不意味著將一些已經實施民營化的醫院轉制為公立醫院。
新醫改方案中,除了強調公益性原則之外,同樣引人注目的是關于民營醫院的政策——民營醫院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有同等待遇;在服務準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鼓勵社會資金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給民營醫院在區域衛生規劃中留有空間。從這些表達中不難看出,新醫改并非要公立醫院一統江湖,維持公立醫院一家獨大的格局,而是支持民營醫院繼續存在和發展,成為社會醫療資源的組成部分。
在這個政策背景之下觀照江西等地出現的政府回購民營醫院現象,就非常耐人尋味。這些現象引起社會爭議更是可以理解。地方政府為實現醫改公益性的目標,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可以適當擴大公立醫院規模,也可以通過合理價格購買民營醫院。但在這樣做的時候,要因地制宜,根據實際需要,而不能抱著為民營醫院解困的心態。撫州市的民營醫院愿意被政府回購,主要原因是經營困難。據這家醫院管理層透露,由于病源不足,職工工作積極性不高,患者對醫院的信任不夠,醫院管理經驗不足等原因,醫院難以為繼。這正是不少人質疑政府回購行為是為民營醫院埋單、當“冤大頭”的根本原因。既然這家民營醫院經營困難是病源不足,是不是公立化后病源就充足了?既然病源不充足,是不是意味著當地并不需要這么多醫療資源?因此,對這種購買行為,應當做好調查研究,要根據當地人口規模和對醫療資源的需求情況,確定擴大公立醫院規模的程度,即使有必要購買民營醫院,也要在公開透明的前提下進行,不能再弄成一筆糊涂賬。
新醫改計劃中,備受關注的還包括3年投入8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計劃投入3318億元。這么大一筆資金應當花在刀刃上,為醫改公益性目標打下必要的硬件基礎,而不能被一些人再折騰了。在國家重視醫療公益性的氛圍中,更應當警惕一些人打醫療公益性的主意,借此發不義之財。實踐證明,當初有人在公立醫院民營化過程中就存在借機發財的嫌疑,現在將民營醫院重新回購,應當警惕又有人借機謀私利。在我國監督機制不健全的背景下,有一些人是慣用這些機會撈取不義之財的,還有一些官員是抱著“仔花爺錢不心疼”的心態,配合這種謀利行為的。對于這些,應當有清醒的認識,并保持必要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