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
他們生活在地球,
卻像星星一樣孤獨地閃爍在另一個世界。
關愛孤獨癥兒童,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在行動。
關注“孤獨癥、抽動癥、多動癥”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義診
2023年4月2日為世界孤獨癥日。孤獨癥也稱自閉癥,是一種以社會溝通與社會交往障礙、局限重復刻板行為、興趣或活動范圍狹窄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嚴重影響兒童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2021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最新公布的文章報道,一項針對2018年美國8歲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患病率的調查結果提示,孤獨癥的患病率已從2016年的1:54達到1:44。也就是說,每44個孩子當中,就會有1個孩子可能是孤獨癥,是目前被世界各國所關注的神經發育性疾病。早發現、早干預有助于在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改善社交障礙癥狀。
如何對孤獨癥進行早期識別,可參考下列五點:
一、不看或少看:指目光接觸異常,表現出回避他人的目光、眼神交流少等有意義的社交刺激缺乏或減少。
二、不應或少應:包括叫名反應和共同注意,幼兒對父母的呼喚聲充耳不聞,叫名反應不敏感通常是家長較早發現孤獨癥的表現之一。
三、不指或少指:缺乏恰當的肢體動作,無法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請求。
四、不語或少語:多數孤獨癥患兒存在語言發育遲緩。
五、不當:不恰當的物品使用及相關的感知覺異常,包括旋轉、排列以及對特定物品的執著喜好與視覺探索。言語的不當,表現為言語的倒退,難以聽懂、重復,無意義的語言等。
義診對象
♦家長懷疑有孤獨癥傾向的兒童
♦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多動的兒童
♦懷疑抽動癥的兒童
♦腦損傷的新生兒及腦癱兒童
義診內容
♦義診當天免專家掛號費
♦免費咨詢孤獨癥、抽動癥、多動癥的相關問題及初篩
♦腦損傷的新生兒及腦癱兒童的發育評估和康復指導
♦凡參加義診活動均可免費獲得小兒孤獨癥的科普資料1份
義診時間
2023年4月2日(星期日)
上午09:00~12:00
義診地點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大廳
義診流程
1、掃碼填寫報名信息(兒童姓名+性別+年齡+聯系電話+就診內容)發送微信(工作人員回復并確認報名成功);
2、小朋友及家長請佩戴口罩;
3、參加本次義診攜帶既往診療病歷,相關檢查報告及測評結果。
義診預約掃碼報名
義診專家團隊
王紅兵
兒科 主任醫師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名譽主任,教授。從事兒科工作近40年,在新生兒疾病及兒內科疾病診斷及救治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分會全科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兒科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兒童醫院分會委員,江蘇省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委員,江蘇省兒童醫院管理協會委員,徐州市醫學會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徐州市優生優育協會理事。
耿立建
兒科 主任醫師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副教授。江蘇省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兒童重癥分會委員,江蘇兒科聯盟血液腫瘤專委會委員,徐州市醫學會圍生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徐州市醫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心血管學組副組長,徐州市醫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罕見病學組副組長,徐州市醫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兒童危急重癥學組副組長,徐州市醫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兒童腎臟病學組副組長,徐州市醫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兒童血液與腫瘤學組組員,徐州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庫成員。
陳敏
兒科 副主任醫師
碩士研究生,大學講師,徐州市醫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兒科臨床工作18年,曾在上海復旦附屬兒童醫院神經內科進修1年,在南京兒童醫院進修1年,擅長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癲癇、抽動癥、多動癥等)、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主持或參加市課題2項,發表SCI論文1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及國家級、省級期刊論文10余篇,曾多次獲院優秀醫師及優秀帶教老師。
張靜
兒科 主治醫師
碩士研究生,現從事兒科、新生兒科臨床工作,曾在上海復旦附屬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兒童康復科進修1年,具備歐洲GM Trust全身運動評估技術國際初級評估資質,擅長腦損傷高危新生兒(早產、窒息缺氧、顱內出血、腦積水)的神經發育監測和家庭指導,早產兒隨訪及早期康復干預;腦癱兒童的超早期篩查、鑒別、功能評估和系統康復管理,發育障礙嬰幼兒的醫教結合和家庭康復。
供稿 | 兒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