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開學在即,孩子們又將步入校園,開始緊張而又忙碌的學習生活。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種競爭和壓力也越來越大,青少年兒童處于這樣的環境中,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當未成年人因學習壓力、情感挫折、校園暴力等原因而輕生的負面新聞屢屢出現,家長們應該敲響警鐘: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情商培育,比成績所帶來的光環重要一百倍。
那么,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現代的父母又了解多少呢?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很幸福,家長總是提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他們在蜜罐里長大,孩子們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但我市部分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士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一些孩子的心理狀況令人堪憂。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因素,應當引起家長和社會的足夠重視。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其主要根源在于家長。除了家庭環境之外,生活節奏加快、課業負擔過重、家長的期望值過高,也是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及時捕捉孩子的心理求助信號
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及生理方面。
對于孩子來講,其心理問題都是平時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堆積產生的。細心的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表現觀察出孩子的心理異常。
徐州市東方醫院主任醫師、兒童心理專家李茜指出,如果孩子的這些外在表現出現異常則可看作是心理求助信號:一是情緒表現為恐懼、焦慮、不愿上學、容易生氣、敵意、想輕生等;二是行為表現為離群獨處、不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語、多動、精神不集中、過分活躍、有暴力傾向,甚至偷東西等;三是心理表現為頭部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厭食等,而對其身體檢查又沒有發現異常。
一旦孩子出現以上這樣的情形,需要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但是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這些情緒的時候并沒有從深層次找原因,進而分析孩子的心理異常,而是壓制、訓斥,最終導致孩子的情緒無法得到釋放,孩子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甚至走向一些極端。
陪伴和交流是最好的關愛
有專家統計發現45%的兒童青少年報告有情緒問題,20%的父母報告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人際交往和學習問題,但對這些問題充分關注的父母卻并不是很多。是什么原因導致青少年兒童出現心理問題呢?
作為家長,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時期都應予以極大關注,不可有得過且過的思想,孩子從0歲到18歲,在其整個青少年成長期,家長要時刻陪伴著孩子一起成長。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的世界,作為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的隱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和孩子接觸,要學做引導者而不是控制者。
在近一個月以來《彭城晚報》推出的中高考高分學子以及優秀學生家長的專訪中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規律:這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背后都有善于和他們溝通的家長:無錫市理科狀元徐州女孩張洗月從小就和媽媽溝通無障礙,和媽媽吵架吵了兩個多小時,毫不影響親子關系;徐州市中考第一名毛煥清,每天晚餐就是和爸爸媽媽交流的時間,談話的內容從美國航母到學校同學的糾紛以及孩子對代課老師的看法;今年考取清華大學的寒門學子宋爽,雖然住校,但是保持每幾天就和父母通電話的習慣,第一次模擬考試成績不理想,和父母打電話時,情緒的輕微波動被敏感的父親捕捉到,父親當即決定讓妻子到學校陪讀,照顧宋爽;今年考取蘇州中學偉長實驗班的小學生董一諾,也是心里有話就和爸爸媽媽講出來的孩子……
小孩從出生起就需要陪伴,避免小孩受傷害屬于基礎陪伴,而高質量的陪伴則是父母能夠積極的引導小孩,努力挖掘孩子最大的潛能,讓他(她)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也有家長反映,青春期的孩子都存在叛逆心理,對于此類小孩,治療他們的關鍵應該是治療“親子關系”,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這個關系去引導,只有這個關系處理好了,才能讓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以更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在社會上,才能更好的與人相處。因此,陪伴并不僅僅是一個節日的陪伴,而是一輩子的陪伴。
了解孩子心理發育的特點
李茜說,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略懂一點發展心理學的知識,了解孩子心理發育的特點。
兒童從出生到兩歲左右,處于感知運動階段。處于這一時期的兒童主要是靠感覺和動作來認識周圍世界。所以,對這個階段的教育用言語收效甚微。兒童從2-7歲左右,處于前運演階段。他們的認知開始出現象征(或符號)功能。但還不能形成正確的概念,他們的判斷受直覺思維支配。這個時期的兒童還沒有運演的可逆性,也沒有守恒性,思考問題不會從多個維度考慮,做事情經常會“顧此失彼”。他們的思維是具體的,很多孩子問他一加一等于幾不知道,但問他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就會知道是兩個蘋果。這個時期的學習內容,如果超出了孩子的認知發展能力,即使是再簡單的東西,孩子也會很難理解,家長若堅持讓孩子學習他理解不了的東西,就會引起孩子的厭學心理。
兒童約在7-12歲時,處于具體運演階段。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已具有真正的運演性質,也具有了可逆性和守恒性,但這種思維運演還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所以,孩子數學教科書中才會出現大量的插圖來幫助孩子學習,這是符合孩子認知發展規律的。孩子到12歲左右,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才有能力把形式與內容分開,不再依靠具體事物來運演。
成年人的認知水平處于形式運算階段,但我們經常按照自己的方式甚至帶有補償式的心理去要求處于前運演階段和具體運演階段的孩子,這勢必給孩子造成負擔,成為一系列心理問題的根源,甚至為青春期矛盾的激化帶來影響。
對孩子期望值不宜過高
家長要盡可能多的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及有關心理疾病知識,全面掌握孩子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不要盲目攀比、模仿,根據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及興趣特長因材施教。在教育上沒有“模式”,只有“適合”,因為每個孩子各具特點,適合別人孩子的東西,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一個人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從小注重培養,作為家長不僅要關注自己孩子的體格發育、營養狀況、身體疾病和智力水平,而且還要重視兒童的心理發育及心理健康。
如果發現兒童行為異常,應及時干預、治療,以免引起嚴重的心理問題,造成兒童人格發育不健全,影響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業成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
如何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需要情感投資,讓孩子天天快樂。幼兒情緒的發展具有易受感染的特點,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父母應盡量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以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系,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國外精神科專家就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做“精神投資”,盡量深情地注視孩子,和他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全身心的關心他。
其次,需以禮相待,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家庭內部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維生素”。有調查表明,民主協商性父母與獨斷專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養出來的孩子更通情達理,能與人友好相處。因此,為了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需要學會放下架子,減少威嚴感,蹲下身來與孩子說話,是孩子覺得自己與父母是平等的;同時,要學會尊重孩子,禮待孩子。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絕不能吝嗇贊賞。當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要勇于向孩子承認錯誤及時道歉,這樣更容易使孩子感到父母的可親可敬之處。
最后,循循善誘,讓孩子認識自我。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發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平,父母應使孩子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是獨特的,“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孩子。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