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每6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腦卒中,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腦卒中,每6秒鐘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殘。在我國,卒中已成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是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第一殺手。
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以及高治療費用,腦卒中,給我們的家庭生活和社會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包袱。如何早期發現和救治?
7月2日上午,由徐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徐州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名醫大講堂,如期舉行。來自徐州市中心醫院的神經內四科主任陳國芳,以“腦卒中的識別與急救”為題,為近300名讀者進行了詳細闡釋,受到熱烈歡迎。
講座現場 座無虛席
腦卒中的特點:5高
什么是腦卒中?腦卒中,又稱腦中風、腦血管意外,是因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兩種。
正常情況下,心臟如同發動機,把血液泵入腦內很多血管,從腦的比較粗大的主干動脈,逐漸分支到小動脈,最后變成很細的毛細血管。血液里攜帶氧氣和營養物質,可由此進入腦細胞內。當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時,血流中斷,血管遠端的腦細胞氧供停止,細胞逐漸壞死,這樣就發生了“急性腦血管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卒中、腦中風。
腦卒中到底有多兇險,陳國芳主任概括說,腦卒中有5個特點:
高發病率,每年發生中風約200萬;高死亡率,在我國,卒中已經成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高致殘率,相當一部分腦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不少患者甚至臥床不起;高復發率,15%到30%的腦卒中患者會復發;高治療費用,全國每年直接間接花費約上百億元,給很多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再來看一組數據,這個數據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
在全球,每6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腦卒中,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腦卒中,每6秒鐘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殘。
對于如此兇險的腦中風,早發現早防治,尤其重要。神經內科的專家們經常說,“時間就是大腦”,陳國芳主任解釋說,神經細胞在血流完全中斷、缺氧的情況下,最多能夠存活5到8分鐘。
“腦中風患者,在大腦動脈閉塞之后,每分鐘就會有200萬個神經細胞死亡,若不及時恢復血流,對大腦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導致永久的殘疾,甚至死亡。所以,救治時間成為影響患者生死和生活質量的關鍵”,陳國芳主任提示說,早期識別中風的臨床表現,就成為腦卒中患者成功救治的關鍵因素。
腦卒中的早期癥狀識別:FAST規則應熟記
既然腦卒中的成功救治,早發現如此重要,那么對于我們普通居民來說,如何分辨和確認身邊的人是否出現了腦卒中的癥狀呢?
陳國芳主任介紹說,當患者突然出現以下這些癥狀的時候,就應該考慮腦卒中的可能了:
一側肢體(伴隨或者不伴隨面部)無力或者麻木;
一側口角歪斜;
說話不清或者理解語言困難;
雙眼向一側凝視;
一側或者雙眼視力喪失或者模糊;
眩暈伴隨嘔吐;
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疼、嘔吐;
意識障礙或者抽搐等。
如果覺得上面的這些癥狀復雜難記,陳國芳主任還給介紹了一個簡單的腦卒中測試方式,那就是所謂的fast規則。目前,國際上將“fast”口訣作為判斷腦卒中的預警信號,用通俗的語言概括就是“言語含糊沒笑臉、胳膊不抬奔醫院”。
“言語含糊”——即留意是否出現說話不清楚或無法說話的現象。
“沒笑臉”——就是對著鏡子微笑或是伸舌頭,如果出現臉歪嘴斜、舌頭偏向一邊,便是異常情況。
“胳膊不抬”——觀察雙手是否能同時抬高平舉,其中一只手是否會無力下垂。
其實“fast”口訣具體表現是以下情況:f(face):臉,無法微笑,嘴巴或眼睛下垂;a(arm):手臂,無法順利舉手;s(speech):說話,無法流利對答或話語不清;t(time):時間。一旦發現身邊人出現上述3條中的任意一條或多條,應立即撥打120,并立刻將患者送往附近有溶栓能力的醫院救治。
“需要提示的是,患者究竟是什么時間開始出現上述癥狀,這個信息對于確定腦血管病的發作時間很重要。有些患者送醫時,出現癡呆或者失語癥狀,而且發作時身邊沒有人,家屬提供的發作時間往往有誤,這一點對于醫生在最快時間內確定最佳應對方案很重要”,陳國芳主任舉例說,上周她們就接診過一個獨居的老太太,晚上兒女離開她時候好好的,次日早上去請安時候,發現倒在地上,旁邊有嘔吐物,具體幾點發病不清楚,但是被家人發現4個小時后到院,對于后續的治療就有很大的影響。
盡量在4.5小時內到達具備溶栓條件的醫院
缺血性腦中風患者,溶栓治療是目前來說最佳選項,但這個治療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盡可能地在發病后4.5小時內,接受醫生的檢查判斷后靜脈溶栓治療。
在患者入院之后,神經內科的醫生會對患者做一個神經系統急診評估:
一是意識水平評估。
有清楚,嗜睡,昏睡和昏迷。根據哥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判斷病人的意識水平。
二是腦血管病類型評估(出血或缺血)。
詳細地詢問病史及認真地神經系統查體非常重要,但有時候腦缺血和腦出血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還需要進一步CT掃描或者核磁共振來明確診斷。非增強CT掃描是快速鑒別缺血和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檢查方法。
三是腦血管病定位(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
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判斷病人受累的動脈: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懷疑腦梗死者應評估高級皮層、言語、視覺、顱神經、運動、感覺功能。神經系統體征有助于區分頸內動脈系統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梗死。
四是腦血管病嚴重程度評估。
NIHSS量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神經功能評估,可信賴、準確、易于操作。
陳國芳主任強調說,腦卒中患者及家人一定要記住缺血性卒中治療時間窗:靜脈溶栓:4.5小時內,動脈溶栓:6小時內。早一分鐘治療,就更多的希望挽救可逆的受損腦細胞,就最大限度降低殘疾和死亡!
“溶栓效果如何,時間就是大腦!時間越早,療效越好!對于這些患者,我們醫院開通綠色通道,醫護人員從急診開始,就如同和時間賽跑,真的體現出爭分奪秒!很多肢體癱瘓甚至是昏迷患者,最后是走出病房,有的現在正常上班工作”,陳國芳說。
提示
青年人的發病率也在增多
陳國芳表示,從傳統意義上來講,腦卒中是一種老年性疾病,但近年來,45歲以下青年腦卒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一份名為“中國青年腦卒中發病危險因素分析”的調查指出,高血壓占首要地位,其次為高血脂、吸煙、酗酒等。
此外,肥胖,打鼾也是誘發因素之一。
聲音
現場很踴躍,反應很熱烈
講座結束后 不少市民圍攏上來
當天的講座現場,近300名讀者踴躍參與。在陳國芳主任講課時,大家聽得認真,記得仔細。在她講課結束之后,很多人圍攏上來,甚至不少聽眾,帶來曾經做過的CT和MR檢查片子,就自己關心的問題踴躍發問,現場氣氛熱烈。聽聽幾名聽眾的反響。
陳先生(60歲,住康居小區):這個講座很實用。陳主任的講座通俗易懂,我收獲很大。今天我來聽課之前,小區里幾個老伙伴有事沒能來,讓我好好聽,好好記,我回去轉達給他們。這樣的健康信息,實用!
劉女士(58歲,住西苑):報社舉辦的名醫大講堂,我來聽好幾次了,每一次聽課,都有新的收獲。來講課的都是大醫院的專家,水平高,講得好,還很和氣,沒架子。這樣的講座,我們都喜歡。希望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下去。
朱先生(49歲,住蟠桃花園):現在大家都很重視健康養生知識,報社舉辦這樣的公益講堂,很實用。我雖然是第一次來聽,但覺得收獲很大。我把陳主任講課的課件發到朋友圈,很多朋友都留言問我這活動在哪里舉辦的。下次的講座,我還要來。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常態化,系列化,惠及更多市民。
上圖穿白大褂者:徐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內四科主任 陳國芳
專家介紹:陳國芳 徐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內四科主任 主任醫師 醫學碩士,畢業于徐州醫學院臨床醫療系,深造于中國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
專業擅長:各類腦血管病、帕金森氏病、癲癇及頭痛的診治。對疑難危重病有獨到的見解。
門診時間:周二全天、周四全天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