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之臨病,勝于臨敵。 ——清懷遠《醫徹卷四醫箴療醫》
“如果說腫瘤疾病的種類名目繁多,那么治療它的手段方法也在不斷更新或者正在更新的路上,每一個腫瘤病人的訴求和對生的希望都應該被尊重,即使疾病不能完全治愈,我們為之努力了、盡心了,對病人而言,痛苦減少了、生命延長了,就是最好的交代。”
徐州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孫三元就是用這樣的信念,這樣的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行醫,這也是他經常說給自己和病人的話,戰勝腫瘤并不只是醫生一個人的努力,而是需要醫患共同的協作,才能將能量發揮到極致,才能去攻克每一個疾病。
A、“遇到孫主任是我的幸運,沒想到生活還能繼續精彩”
2003年的一天,當一位來自徐州縣區的李先生拿著自己的腫瘤診斷報告找到孫三元就診時,多家醫院給出的“死刑判決書”著實讓孫三元捏了一把冷汗。這位李先生是一位鼻咽癌放療后4年,肺上轉移放療后2年的患者,由于病情的發展,腫大的肝臟幾乎占滿了腹腔,病人不能走、不能坐、也不能躺,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的自理。這腫瘤發展的6年對李先生的折磨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多的還有心理上的,一次次去醫院就診,一次次失望而回,“不敢治、不能治”讓他對治療幾乎失去信心。找到孫三元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也許還有希望?是的,就是這樣一次嘗試,病人等到了希望。
孫三元在仔細研究了李先生的病情后認為,既然病人是鼻咽癌轉移到的肝臟,又可以經過6年的化療,證明病人對治療是相對敏感的,可以為病人先進行小劑量的化療藥物治療,逐漸增加劑量,在病人耐受的情況下每一次加藥都仔細觀察病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現病人的腫塊有明顯的縮小,證明治療的效果正逐漸顯現。
大膽的嘗試、小心的驗證,經過6個周期的內科治療,李先生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可以行動自如,回到村里可以進行簡單的農活,生活基本不受影響。后來李先生還參加了村里的干部選舉,這樣的生活是他在患病期間簡直不敢想的!但如今都可以實現了。這種治療的嘗試不是率性而為,而是醫生根據病人的情況,合理地考慮到病人的預后,果斷采取化療,不是坐以待斃,而是積極應戰!
B、“即便是‘螞蟻食象’式的治療,也讓我看到生的希望”
2013年一位來自邳州的43歲女性,突出隆起的腹部讓人印象深刻。起初患者自己以為只是因為身體發胖了,卻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得了腫瘤,這隆起的腹部竟像是懷有9個月的身孕,讓病人不能坐不能躺。經過檢查,病人是患上了盆腔的軟組織瘤,CT檢查后顯示這巨大的軟組織瘤讓患者的消化道、子宮、卵巢受到嚴重的擠壓,腫瘤和周圍的血管臟器廣泛的粘連包繞。“我當時也找到省里的一些專家,都告訴我沒有手術的可能了,甚至有個醫生說就是神仙來了也不能做這手術,我感覺就像天塌了一樣。”正如病人所說,她的情況已經不能進行手術治療,同樣放療、化療對她也沒有意義。那么病人真的已經沒有治療的可能了?孫三元并不這樣認為,即便病人已經無法進行手術治療,還是有機會采用介入的射頻消融技術(熱療,使腫瘤的局部產生高溫壞死,)一點點“燙死”腫瘤細胞。
射頻消融雖然目前看是對患者最理想的治療方案,但是該方法同樣存在巨大的風險,復雜的病情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及手術時的耐心要求都很嚴格,因為可能因為一點點不慎而引發病人副反應,導致治療失敗。加上病人腫瘤巨大,一次射頻消融不能進行得過多,采用“螞蟻食象”式的治療方案對患者比較理想。
一次射頻消融消掉3—5cm的腫塊,就這樣一共為病人進行了8次治療,腫塊縮小了2/3,病人已經可以行動自如。盡管如此,射頻消融的進行也并非想象中的順利,其間的一次治療,病人也出現陰道出血癥狀,孫三元考慮應該是治療引起子宮內膜反應,小心應對后治療可以繼續。
如今,這名患者已帶瘤生存了2年多,孫三元給她的意見是一定要定期按時復查,根據腫瘤的情況適時選擇射頻消融,加之一些輔助的治療,至少病人的病情是穩定的,生活的質量在一步步提高。“我現在時常跟孫主任通電話,他也會根據我的情況及時通知我下一步治療,我相信他對我的治療,也感謝他在當時沒有放棄我,告訴我還有治療的可能,給我繼續面對疾病的希望。”
孫三元說,對于一些醫學無法完全克服的腫瘤疾病,減輕病人的痛苦,維持她的生存也是要盡全力,尊重病人的期許,就是一步步挑戰疾病。
C、“每次坐車路過醫院總是要回頭看幾眼 因為你在”
腫瘤的治療往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醫生適時選擇針對病人的個性化診療方案,病人的積極配合以及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讓治療事半功倍。而現實中,一個腫瘤病人會累垮一個家庭,病人會因為經濟的原因放棄治療。“這樣的事例很多”,孫三元認為,經過治療,腫瘤病情得到很好控制的病人半途而廢是很可惜的,希望病人能夠有足夠的重視,正視疾病,配合治療,會有重獲幸福的一天。
2004年,年僅18歲的小王正值青春年華,還沒來及享受屬于她的青春就不幸被查出患有淋巴瘤,獨自一人在徐州打拼的她舉目無親,用自己的一點點積蓄來到徐州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就診。孫三元針對小王的病情為她進行了2個周期的內科治療,效果不錯,如果可以繼續治療,小王的病情會有很好的控制。但出于經濟的原因,小王選擇了不辭而別,放棄了繼續治療。半年后,小王的病情復發,脖子上腫大的疙瘩已經不能用披散的頭發遮蓋。收留小王的舅舅家住銅山新區,發現小王的病情后帶著她急忙來到四院(徐州市中心醫院),“當時并不知道孩子的病這么重,她很懂事也不提病,家里是很困難,但也得治病啊!”小王的舅舅提起當初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
孫三元了解病人的病情以及家里的情況,在盡可能選擇基礎藥物的同時,建議病人選擇門診治療。由于沒有陪人看護,門診的護士在值班的同時為她看護,此外協同放療科為她進行放療。在醫生以及病人的不懈努力下,小王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治療,現在已經過去11年,小王已經結婚生子。在2014年復診的時候,小王全家以及舅舅一家一起給孫三元送來一塊感謝的牌匾,小王的舅舅說的一句話讓孫三元至今都很感動,“我每次坐公交車路過四院都要回頭多看幾眼,就因為你在這里。”
D、“救救我,我的孩子還小,我想多陪陪他們,我相信您的治療”
“棉花糖”,很多人都不會對此感到陌生,可如果這棉花糖是用來形容腫瘤的樣子,您也許會感覺驚奇。2010年,家住徐州縣區的王女士得了一種怪病,檢查發現她的滿腹腔、滿肺被“大棉花糖樣”的腫瘤填滿,在多家醫院做過診斷都無法得知病因。經親戚的推薦,王女士慕名找到孫三元。見到孫三元的第一面,王女士就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幫我治療吧,我的孩子們都還小,他們離不開我,我想再多陪陪他們。”經過追問病史以及查看現有的檢查報告,孫三元得知王女士曾在2009年做過子宮肌瘤手術,猜想應該是子宮腫瘤,果斷選擇為王女士做了穿刺,發現果然不出所料,確實是子宮間質瘤。
診斷明確后,孫三元為病人進行了化療,很快腫塊變成水樣的囊泡,說明病人對治療產生了好的反應,病情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在征得病人及家屬同意后,孫三元聯絡婦科,大膽地將病人腹腔內的水泡清除,隨后積極進行放療,現在病情已經控制得很好,生活基本沒有影響。“至今都不敢想象能多陪孩子們過了5個春節,現在我去復查每次都要先電話咨詢孫主任,他在我就放心地來,對他,我百分百放心。”王女士說。
孫三元說,醫生在治療疾病時除了要認真觀察、仔細研究,選擇合適藥物,掌握最佳治療時機,根據病情做出正確評估,精心地調制出治療方案,同時也應給予病人更多的耐心、愛心、細心以及生活的關照,跟病人解釋病情的同時,也要站在病人的角度,他們不懂醫學,你就要想盡辦法一點點地說,打比方也好,畫畫描述也好,總之,讓病人理解,他們就能配合,也會放心。
E、“他是科室的核心力量,現在正努力地做好傳幫帶”
今年已經52歲的孫三元,在徐州市中心醫院工作了23個年頭,跟他合作時間最長的護士長在談起孫三元的工作狀態時,用了“了不起”三個字。“經常有病人在很晚了還在給孫主任打電話,他們對病情擔心。孫主任總能耐心解釋,查房時,他負責的病人都喜歡跟他聊天,他也都能不厭其煩,用孫主任的話說,病人在治療前聊聊天,心情總會是好的。
在孫三元擔任醫療組長時,他幾乎做到了全年無休,這在別人看來是敬業,但他喜歡用“盡責”來形容。“其實,當醫生的都知道,不能正常休息,沒有節假日是家常便飯,這不算什么,跟我一樣的大夫有很多,我們只是忠于我們的職業,對病人負責而已。”孫三元是這樣要求自己,也帶動著周圍的醫生同樣如此要求自己,他是科室的榜樣,也是病人信賴的好醫生。
在孫三元做腫瘤內科主任的時間里,除了對自己的醫學修養有著嚴格的要求,對于新進的年輕醫生,他也有自己的管理方法。面對高學歷青年醫生的引進,孫三元要求每一個人都應有踏踏實實的“實戰”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發揮治療的作用。
在科室發展上,孫三元同樣認為好的發展必然需要好的平臺,在為腫瘤內科爭創省級臨床重點專科時,孫三元協同科室每一位成員齊心協力,為大家的工作平臺再上一個臺階。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江蘇省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國家臨床藥品試驗基地……在孫三元及全科室人員的努力下,這一個個榮譽既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更是為徐州市中心醫院腫瘤學科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對于今后的發展,孫三元說:“建成具有腫瘤診療特色的省內一流、國內先進水平腫瘤內科臨床、科研、教學基地,成為淮海經濟區診療、新技術推廣和普及中心,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希望我能做好傳幫帶,讓更多的年輕醫生有一個好的發展。我能做的,除了介紹我的經驗,就是為他們打造一個更廣闊的平臺,讓更多的腫瘤患者受益。”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