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訊:抑郁癥是現代人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多數患者是在出現心情抑郁和意志消沉等癥狀時才去醫院就診,也往往靠醫生根據患者癥狀和自身經驗主觀診斷。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發現,通過檢驗血液的一項指標就能診斷抑郁癥。
廣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山脅成人和副教授森信繁率領的研究小組報告說,血液中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能夠作為診斷抑郁癥的指標。新發現將有助于開發出一種像血糖或血壓值那樣科學、客觀診斷抑郁癥的方法,并開發出治療藥物。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是神經細胞生長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與記憶、學習和神經發育等腦功能密切相關,主要位于中樞神經中。當精神呈緊張狀態,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量和功能都會降低,所以被認為與抑郁癥的發病密切相關。此前的動物實驗也曾表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與抑郁癥有密切關系,但是沒有發現血液中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濃度與抑郁癥有何關聯。
日本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電子版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得到20名抑郁癥患者和18名健康人的血液,分析了血液中合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結果發現了抑郁癥患者特有的模式。他們發現,在有可能出現甲基化的35處,抑郁癥患者和正常人之間有29處存在明顯差異。
甲基化是指向有機分子引入甲基的過程,一般是以甲基取代氫原子。在生物系統內,甲基化過程由酶催化,可以涉及基因表達的調整、蛋白質功能代謝以及核糖核酸(RNA)的代謝。
研究人員說,將甲基化程度作為指標來診斷抑郁癥,需1.5萬日元(約合195美元),2天內可以得出結果。山脅成人說:“今后將繼續收集數據,調查投放抗抑郁癥藥物、病狀的變化與甲基化程度變化的關系,確立診斷抑郁癥的客觀方法。”
閱讀下一篇
新疆新增2例脊灰確診病例,衛生部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