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由衛生部修訂的新版《病歷書寫基本規范》開始實施,《規范》中明確規定:“醫生書寫病歷應規范使用醫學術語,文字工整,字跡清晰,表述準確,語句通順,標點準確。”新規定實施一周來,醫生們的狂草病歷是否有所改善?3月9日,記者走訪調查中,患者們大搖其頭,連呼看不懂“天書”病歷。“寫得太潦草了,除了醫院名字和日期外,其他的基本都不認識。”9日上午,在省人民醫院內科門診外,剛剛看完病的田先生和妻子在走廊里仔細辨認著病歷上的字。“就這么一百來個字,只斷斷續續認得幾個,這胃到底是咋回事?醫生咋說的?”一旁的妻子拿著看不懂的病歷著急地問著田先生。“應該沒啥大問題吧。”田先生不確定地回答。“要不我一會兒再進去問問吧,好不容易來一次。”妻子著急地說。記者看到,在田先生的病歷上,醫生填寫的診斷結果比較潦草,句子間沒有任何標點。田先生說,進門診室時,護士不讓妻子一同進去,當時醫生給他講了病情,可醫生說的醫學術語太多,自己當時記住了,可一出來就快忘完了。
在該院門診樓記者翻看了十多本患者的病歷,除了3份病歷字跡較工整外,大部分病歷字跡潦草,很多字連筆書寫在一起無法斷字。患者秦先生對記者說:“我也是大學畢業,學歷不算太低吧,可就是看不懂他們寫的這是什么字。上次,醫生開的藥,藥房沒貨了,我就去路對面的藥店買,藥店里的人輪流看了一圈,也沒認出那是個什么藥,最后,問我看的是什么病,才大致猜出是丁胺卡那霉素。”
隨后,記者又來到該醫院對面的幾家藥店,藥店的銷售人員對于醫院醫生開的處方也大感撓頭。“我們基本每天都會遇到看不懂的處方,賣藥時間長了,大多時候問了病人看的是什么病,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可有的時候,實在不敢確定。”一位銷售人員說。
對于“天書”病歷,采訪中大多數專家都承認自己寫過。他們坦言,平時規范地書寫病歷是沒問題的,可出門診時,由于病人多、時間緊,不自覺地就加快了寫字速度,字體多少有些潦草,也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候真是沒辦法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對記者說:“最忙的時候,一個小時要看一二十個病人,能有多少時間花在寫字上呢?不過,接診時,我們都會仔細地對患者講述病情和處方。再說,病歷中都包含很多醫學專業術語,寫得清清楚楚,患者也未必都看得明白。”
太原市衛生局局長李文學介紹說,嚴格執行《病歷書寫基本規范》,可以提高病歷質量,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還可以減少醫患雙方因為理解錯誤產生爭執,這對醫生和患者雙方都有好處。3月8日,太原實施的病歷“一本通”,也是規范醫生書寫病歷的一種方法。“統一的病歷要求藥品必須為通用名,病歷上醫生要簽全名,不可再用符號代替。這樣就形成了互相監督的機制,每個醫生所開的處方都會接受不同醫院醫生的‘審核’,這樣,醫生寫‘狂草’病歷、開大處方時應該會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