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國家,男性人數都略多于女性,男女出生比例一般為103-107:100。但是,由于對男孩的傳統偏愛,一些亞洲國家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
不過中國的有些地區發生了變化。2008年上海全市人口出生性別比為114.8,比2007年(115.2)下降0.4,戶籍人口出生性別比為106.5,比2007年(107.7)下降1.2,處于正常范圍,流動人口出生性別比為121.9,比2007年(123.4)下降1.5。
這一現象除去對超聲波診斷的嚴格管理外,一類留存于環境中被稱為環境雌激素的人工合成化學物也開始進入專家的研究視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教授,上海市環境與兒童健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顏崇淮告訴記者,這類化合物具有體內雌激素的生物效應,可能干擾鳥類、爬行類以及哺乳類野生動物正常的內分泌功能,改變動物在發育和成年階段胞內信號過程,并由此造成動物的雌雄性別的改變。
雌激素與男女比例
一份直接的證據來自臺灣地區,1978年-1979年半年中,臺灣地區米糠油污染地區約2000人食用受多氯聯苯(PCBs)和多氯聯二苯并呋喃污染的食用油。二者均為最常見的環境雌激素,并且具有相同持久性和毒性。追蹤研究發現:油癥地區20歲前受暴露的男性所生子女中男性與女性比例下降。
2008年,巴西的圣保羅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把1700萬人口的圣保羅市分成空氣低度、中度和高度污染的幾個區域,調查了從2001年到2003年全市的嬰兒出生記錄,發現:受到高度污染的地區出生的女嬰更多。在空氣污染最少的地區,女孩的出生比率為48.3%,但空氣污染最為嚴重區域女孩的出生比率為49.3%。
此前,美國和歐洲科學家也分別開展性別研究,發現自1970年到1994年,男性出生人數均呈明顯下降趨勢,更多指向環境污染。
雖然上述針對人類的研究均無法定量指出環境雌激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類性別比例,但科學家仍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環境雌激素與人類男女比例的下降呈正相關。
工業社會的副產品
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博導袁東星教授介紹,環境雌激素“可能要幾十年才能降解,重金屬則不可能降解”。她告訴記者,環境雌激素最初會揮發到空氣中,進入土壤,大部分進入水域,通過食物鏈富集在水生動物體內,“貝殼比較明顯,一些處于食物鏈高端的魚類體內也很多”。
環境雌激素主要包括:農藥類物質,主要的具有雌激素活性的農藥,除了硫丹、乙基對硫磷以及馬拉硫磷等少數幾種外,大部分是有機氯農藥;添加劑,主要有食品添加劑、塑料制品添加劑(存在于塑料食品器具中尤甚);二惡英(dioxin)、多氯聯苯(PCBs)類:二惡英是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副產品,多氯聯苯(PCBs)是由209種同類物組成的一組氯代芳烴化合物,具有潛在的致癌生物效應。
顏崇淮告訴記者,多氯聯苯曾經普遍用在工業和生活上,比如廣泛用于電容器和變壓器中的絕緣油、耐火增塑劑和液壓油,以及潤滑劑、密封劑、油漆涂料的添加劑、染料、殺蟲劑等的生產,這種物質進入食物鏈后,多存積在動物脂肪中。
多環芳烴(PAHs)也是典型的有機污染物,主要產生于有機物的不完全燃燒過程,在石油產品以及木材處理過程中的化學混合物中都含有這類物質。許多證據顯示它可誘發嚙齒類動物乳腺腫瘤的發生。
人工合成的雌激素主要有雌二醇(E2),已烯雌酚(DES),以及一些口服避孕藥等。此外,顏崇淮還介紹說,除了有可能導致性別改變,上述環境雌激素均有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