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仁慈醫院/創傷頻道:嚴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自述:那半年仿佛墜入黑色深淵,痛到十幾米都走不了,如今微創手術半年我行走自如。
半年前,沒有任何預兆的,我的腰部連著右腿開始酸痛。一開始,酸痛的右腿還能走上幾百米,后來發展到一走路腰和腿就又酸又疼,走一二百米就得坐下來歇一會;再后來走十幾米都不行了,簡直寸步難行。這種痛無形中就把人“圈禁”在家里了,哪里都去不了,折磨得人痛苦不堪。
本來,我已經退休了,做好了退休計劃,但腰和腿不行之后,這些計劃不得不擱淺了,我整天想的是怎么讓我的腰和腿不再痛,能輕輕松松出門。不痛不知道,痛到坐臥不寧之后才明白健康是一種多么平凡又昂貴的幸福。
針炙、按摩、喝中藥、貼膏藥都試過,都不起作用
醫生給我的診斷是腰椎間盤突出,這個病醫生說到我這個年紀了多多少少都有,沒有什么特別好的治療方法,實在嚴重了只有考慮通過開放手術解決。這期間,為了止痛,我針炙、按摩、喝中藥、貼膏藥什么都試過,都不起作用。有的起點作用,但療效很小。一開始是針炙,每天趴在床上一個小時,十幾根銀針從腰部扎到右腿彎,耐著性子扎,起初有點效果,感覺每天發作的時間、酸痛的時間減少了,但療程結束,一停下來,腰部和腿部又開始酸痛不已。后來,又有人介紹了一個老中醫,喝了他20來天中藥喝得吃什么東西都沒了胃口,腰上腿上的酸痛卻不見減輕。孩子們聽說貼膏藥“不傷人”,前前后后買過10多種膏藥給我,也不起效。
加入“開放手術”病友群后,下決心做“微創”
晚上疼得失眠的時候,那時就考慮是不是用手術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上網查資料,加病友群咨詢。這種開放手術,術后要臥床三四個星期,之后還要休息三四個月,稍微重點的活還不能干。但手術還并非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病友群里的病友們術后再次出現癥狀的時間或長或短,有個病友術后36天上班,第82天就再次出現癥狀。有的病友躺在那里沒有事,一起來腰部就下墜。有個六十來歲的老太太術后十個月時,就感覺腰部緊繃、沉重墜脹,有強烈的異物感。這個病人最后痛苦失眠到要去精神病院就診。真的是手術越大,風險越大。
后來我看到北京301醫院張西峰教授的一篇文章:“融合手術是腰突癥終極手術。在終極手術之前,有好多手段可以終止疾病,不要一次做到終極,因為終極手術后如果出現問題,再次返修將非常困難。而如果前面的微創手術或者小開窗手術,甚至MED手術有問題,還可以用終極方案。因此,我們不建議腰椎間盤突出一次做到終極手術。傳統上中國人都愿意給自己在銀行多存點錢,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一次用完。否則如果遇見什么天災人禍,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快,誰知道再過幾年,醫生又研發出來什么新的方法,有更微創的方法那也說不定。這就叫家有余糧心里不慌。”
看了病友們的情況,再看到張教授的意見,我否定了開放手術的念頭。
扶著腰弓著腰來醫院,術后第二天就下床行走
我最終來徐州仁慈醫院做微創手術是聽了一位醫生朋友的建議。他看了我的片子,跟我聊了聊我的情況,建議我考慮做個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切口小,術后就可以下床,不影響生活工作。他說徐州仁慈醫院有個跟美國合作的脊柱微創中心,已經做了不少例這樣的手術,據他所知效果都不錯,我可以來咨詢一下。
我是去年11月扶著腰、弓著腰走進醫院咨詢的,當時已經直不起腰走路了。跟醫生交流了我的病情,看完一些病人術后第二天下床走路的視頻,第二次我就來住院了,現在想起來我特別感謝自己的當機立斷。醫生給我的診斷是:1、腰4/5椎管狹窄,2、腰4/5椎間盤突出,3、腰4椎體滑脫,給我做了顯微鏡下行腰4/5椎間融合暨經皮微創固定術。
我11月8號住的院,12號手術。剛做完手術腰腿就不疼了,前一天下午做的手術,第二天9點醫生就叫我們下床走路,我慢慢走了幾圈,除了感覺有點虛弱外,腰部、右腿以前那種如附骨之疽的酸痛徹底地消失了,當時那種心情啊,真是一種說不出來的輕松,是一種想載歌載舞的急于與別人分享的輕松歡快。
術后1個月能走上三公里,術后半年來復查,情況很好
我在醫院里住了四五天就出院了,回家休息了半個月,基本上該做的家務還是伸手做,就是遇到重物的時候,比如搬到稍重點的花盆,想起自己剛做過微創不久,哎還是不搬吧。出院以后換藥,走到社區醫院,有一里多路,腰腿都很正常。1個月后,我散步的量加大,一次能走三公里,腰腿部還是很輕松,沒覺著累,也沒有酸痛的感覺。應該說手術效果很好,我挺滿意。
這次是術后半年來復查的,情況很好。說實在的,不查我也挺放心的,很多親戚朋友見到我,都說我跟換了個人似的。我跟病友說,我的切身經驗是,微創手術確實很好,給我帶來了健康輕松的晚年,現在我已經開始一項一項實行我的退休計劃了,不能辜負這來之不易的好身體啊!
講述者:李榮昌,61歲
專家解讀:徐州仁慈醫院脊柱微創中心主任 凌博士
專家診斷:1、腰4/5椎管狹窄,2、腰4/5椎間盤突出,3、腰4椎體滑脫
手術介紹:在顯微鏡下行腰4/5椎間融合暨經皮微創固定術 微創經椎間孔腰椎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
1998年,Harms等學者在后路腰椎腰椎融合術的基礎上,開拓了經椎間孔腰椎融合術(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2002年,Khoo和Foley等學者首次利用管狀通道技術開展微創經椎間孔腰椎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MIS-TLIF是在棘突旁上下椎弓根連線做切口,通過逐級插入擴張管鈍性分離多裂肌及最長肌間隙,利用管道牽開器和冷光源獲取視野,即可暴露上下關節突、椎板、椎弓根、椎間隙,進行髓核摘除、椎板減壓、椎間隙融合的操作。相對于傳統的PLIF手術來說,這項技術避免了過度剝離椎旁軟組織,很大程度地保留椎旁肌肉、韌帶及脊柱后柱結構的生理功能,從而有效降低了手術創傷、提高了術后療效。而且,MIS-TLIF和開放TLIF手術療效幾乎相同,歐美學者對144例患者分別實施了MIS-TLIF和開放TLIF手術,并進行了為期兩年的隨訪,這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兩組手術患者術后ODI指數和VAS評分均明顯下降,兩組間無明顯差異。當前MIS-TLIF可以做到單節段與雙節段的伴有腰椎管狹窄、腰椎不穩、Ⅱ度以內腰椎滑脫。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