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仁慈醫院/創傷頻道:66歲的朱壽塘(化名)是沛縣鹿樓鎮朱瓦屋人,老人年過六旬,身體健康,只是有時會感覺右腳麻木、疼痛,但一直沒在意,總覺得年紀大了有些小毛小病很正常,農閑時常騎電動三輪車幫人運貨掙些家用。
3個月前的一個早晨,朱老漢幫人運了一車菜,騎著電動三輪車快到鎮上的菜市場時,與迎面而來的另一輛送貨三輪發生碰撞,朱老漢的右外踝直接被對方的車輪杵上,隨即感覺疼痛、紅腫,回家后腫脹愈發明顯,兒女當天下午便把他送到鎮上的醫院,醫生開了消炎的鹽水讓他輸液治療。
輸液兩天后,朱老漢右踝的腫脹開始消退,老人與家人都以為沒事了,又輸了一天液后回家。隨知,回家兩天后,右踝被撞的部位開始起水泡,越起越多,逐漸發生滲水,還有明顯的瘙癢,水泡破潰后又開始結痂,這期間老人找到鎮上的醫院進行削痂和換藥處理。但削痂后的創面遲遲不好,朱老漢聽了鄰居介紹,又找到當地一位中醫,開了中藥口服,又開了一些中藥浸泡右踝,但效果并不明顯,反而開始惡化。

傷口持續不愈合,而且受傷部位的創面慢慢擴大,流液、腐爛、缺損,漸漸地傷處爛得骨頭都露出來了。

眼看被撞三個月了,當初以為只是一個小紅腫,消炎消腫就可以康復的右踝,不料三個月下來創面一直不愈合,不斷外流分泌物,骨頭漸漸爛到外露,疼痛難忍,行走困難,情形越來越嚴重,一家人為之煩惱不已。朱老漢的兒子找到縣里的醫院,聽縣里醫生介紹徐州仁慈醫院有個慢性難愈性創面顯微修復科,在這方面治療經驗豐富,于是父子倆收拾一下,趕緊乘車往徐州來。
朱老漢來到仁慈醫院慢性難愈性創面顯微修復科,慢創科的張文漢醫生值班,仔細詢問病情和檢查朱老漢的右踝后,張醫生給出了“右外踝外傷后創面感染”的診斷,將朱老漢收治入院,進一步檢查治療。結果在住院檢查中,發現朱老漢的整個右肢動脈全部栓塞,已經栓塞到了大腿根部,快速發展到足部缺血性壞死,如果不進行有效治療,之后會發生下肢缺血性壞死,同時產生敗血癥,將危及到老人的生命。
朱老漢的病情迅速惡化,各種治療手段收效甚微,幾乎到了藥石罔效的地步。因為老人的血管栓塞位置已經發展到了大腿根部,如果截肢,必須截到大腿,所截大腿部位的皮膚壞死得可能性非常大。手術風險太大,出于對患者生命嚴謹負責的考慮,慢性難愈性創面顯微修復科的劉衍松主任在給朱老漢又一次仔細檢查后,帶著他的問題來到國際慢性難愈性創面大會上請教專家,專家們的意見很一致:血管不能介入治療,自大腿截肢風險巨大,創面如果感染,會直接危及生命。如果截肢,必須與患者家人事先溝通,讓他們了解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
劉主任回院后,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給朱老漢截肢,只有截肢,才有可能保全老人的生命。慢創科手術團隊充分與患者兒子溝通,朱老漢家人考慮一晚:不做就是等死,做了還有活著的希望,做!
患者家人的信托讓劉主任更加謹慎,在細致全面的手術準備后,朱老漢的截肢手術成功進行,經過有效的術后治療與細心的術后護理,朱老漢傷口愈合得很好,已經辦理了出院手續。
出院前,朱老漢緊緊握住查房的劉衍松主任的手,感激地說:“謝謝,感謝仁慈醫院慢創科,手術很成功,我的腿不用擔心再爛下去了,雖然走路不太方便了,但不會危及到生命了!現在真正放心了!”
專家名片

劉衍松 慢性難愈性創面顯微修復科副主任;中國醫師協會顯微外科醫師分會慢性難愈性創面顯微修復委員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繼續教育學委員會委員;中促會骨傷科分會骨顯微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州市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手外科學組秘書委員;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從事手足顯微外科十余年,工作期間協助完成徐州市科研課題一項,于淮海地區率先組建慢性難愈性創面修復中心,集中開展糖尿病足、褥瘡、靜脈性潰瘍、外傷后傷口不愈合、放射性潰瘍等慢性難愈性創面的修復治療。
技術擅長:糖尿病足、褥瘡、靜脈性潰瘍、外傷后傷口不愈合、放射性潰瘍等慢性難愈性創面的修復治療。
門診時間:星期四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