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病原體可致腦炎
據徐州一院神經內科主任周聯生介紹:很多病原體可引起腦炎、腦膜炎或腦膜腦炎,如結核桿菌、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鉤端螺旋體、梅毒螺旋體、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莢膜菌、寄生蟲、弓形體、隱球菌等。此外,一些疾病如非典型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細菌性腦膜炎、腦膿腫及膠原性血管病等也可表現腦炎的癥狀,但是腦炎中最重要的病原體是病毒。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腦炎稱病毒性腦炎,是指由多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腦實質炎癥,常表現為發熱、頭痛、抽畜、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癥狀等。并可有中樞神經系統局灶性損害,預后不佳,死亡率較高,部分存活者可出現后遺癥,如30%的乙型腦炎病人可留有后遺癥。病毒感染也常累及腦膜出現腦膜炎,腦膜炎可分為細菌性和無菌性兩種,后者是指腦脊液涂片和細菌培養陰性的腦膜炎。由于無菌性腦膜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所以無菌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幾乎成為同義詞。病毒性腦膜炎的病程一般較短,預后較好。病毒性腦膜腦炎是指腦組織和腦膜同時感染。
百余種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腦炎
全世界大約有100余種病毒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感染,患病率約為3.5~7.4/10萬人,粗略估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5萬~30萬病毒性腦炎病例。病毒性腦炎可分為流行性和散在性兩種,前者多為具有傳播媒介的病毒性腦炎,如乙型腦炎、東方馬腦炎、西方馬腦炎和委內瑞拉馬腦炎、呼吸道傳播的腦炎等,而散在性腦炎可由皰疹病毒或風疹病毒等引起。我國近年發現多起腸道病毒性腦炎的流行,國際上也發現多種引發腦炎的新病毒,如尼巴病毒性腦炎等新發傳染病,還有一些以前從不引起腦炎的病毒,如登革病毒感染也可出現腦炎的癥狀。因此,病毒性腦炎仍將是21世紀世界性的嚴重傳染病。
引起病毒性腦炎的病毒種類很多,如蟲媒病毒、皰疹病毒、腸道病毒、副黏病毒、風疹病毒、彈狀病毒、腺病毒、逆轉錄病毒、沙粒病毒等。
我國常見的蟲媒病毒性腦炎有蚊蟲傳播的乙型腦炎、蜱傳播的森林腦炎。皰疹病毒性腦炎呈世界性分布,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新近分離的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和7型(HHV-7)也具有神經細胞嗜性。此外,至少有4種腸道病毒可以引起腦炎、腦膜炎和腦膜腦炎,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也稱腸道致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和新發現的腸道病毒-71型。腸道病毒性腦炎屬常年性發生,一般為散發,較少發生大流行。我國近年曾發生多起腸道病毒性腦炎的暴發流行。由于疫苗的廣泛應用,使得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導致的腦炎病例已不多見,目前指的腸道病毒性腦炎多由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及EV-71型所致。我國近年在東北、山東、浙江和江蘇等地發生無菌性腦膜腦炎流行,病人以學齡前兒童為主,病程不超過兩周,預后良好。
接種疫苗可以預防
和其他病毒性疾病一樣,病毒性腦炎的治療也沒有特效藥物。一旦發病,只能采用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依靠患者的免疫力將病毒清除。但是,接種有效的疫苗可以預防病毒性腦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