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礦總院頻道: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
33歲產婦突發急性肺栓塞,意識喪失昏迷不醒,血氧飽和度一度下降到30,命懸一線。危急時刻,徐礦總醫院各科室緊密協同,快速處置,科學應對,成功救治。
這其中,介入科的導管技術發揮了神奇作用。近毫米粗細的導管,在極為兇險的肺栓塞面前,一擊即中,發揮極為出色。
危急:產婦突發肺栓塞
事情發生在3月26日晚上。
在安徽靈璧的一家鄉鎮衛生院,產婦鄭女士在起床活動的時候,突然意識喪失、昏迷不醒。
鄭女士剛接受剖腹產手術3天,是在起床時發生昏迷,結合產婦的其它癥狀,正在這家衛生院會診的徐礦總醫院普外科醫師王陸本立即判斷認為,產婦這是出現了急性肺栓塞。
在說急性肺栓塞之前,我們先說說靜脈血栓。
如果道路堵塞,交通會癱瘓;如果血管堵塞,結果可能危及健康與生命。靜脈血栓,就像隱藏在血管里的幽靈,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而靜脈血栓病就包括了深靜脈血栓和肺動脈栓塞。在我國,靜脈血栓發病率每年遞增,是繼腫瘤、心梗之后,位于第三位,因此被稱為“隱形殺手”。靜脈血栓最常見累及下肢靜脈,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常見。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導致肺動脈栓塞,而肺動脈栓塞具有高發病率、高誤診率、高死亡率的特點,臨床中90%以上的肺栓塞來源于下肢深靜脈血栓。
急性肺動脈栓塞,極為兇險。時間就是機會,時間就是生命。限于當地醫療條件,產婦鄭女士被緊急送往徐礦總醫院。
從靈璧這家衛生院到徐礦總醫院,40分鐘的路程內,急救醫生一刻也不敢放松,持續監測并努力維持生命指征,輸液等相關急救措施持續進行。即使如此,劉女士的血氧飽和度仍然控制不住地一路下滑,最低時才30多,而身體健康時的這一指標通常應該維持在99左右。
急救:多學科協同,介入科發揮導管收奇效
晚上8點多,載有鄭女士的急救車抵達徐礦總醫院。此時,由于肺動脈栓塞導致的重度缺氧,使得鄭女士時而躁動,時而昏迷,情勢十分危急。劉女士的家人已經陷入絕望。
時間已經非常緊迫了,只能采取非常規流程進行搶救了。在徐礦總醫院值班領導的調度下,包括急診科、重癥醫學科、介入科、麻醉科、導管室等科室的專家人員迅速到位,鄭女士被立即送到DSA手術室。
包括氣管插管、全麻、血管造影等多項措施隨即啟動。相關檢查結果顯示,鄭女士左右兩側肺動脈均有不同程度栓塞,左下肺動脈栓塞尤為嚴重。
這個時刻,介入科的導管碎栓等技術開始發揮作用。手術過程中,在相關科室的協同下,該院介入科副主任孫曉飛,在鄭女士右大腿根部,開一個米粒大小的小孔。在大型平板DSA的監控下,用超滑導絲引導著不到2mm粗的豬尾巴導管,從股靜脈進入,一路上行,抵達下腔靜脈后,經心臟繼續上行,最后抵達肺動脈的栓塞部位。
“鄭女士雙側肺動脈栓塞,面積比較大,屬于非常嚴重的栓塞。”孫曉飛副主任介紹說,這么嚴重的栓塞,如果送醫急救稍微晚一些,病人就很危險了。
導管從右側股靜脈進入后沿著血管一路上行抵達栓塞部位以后,孫主任通過導管做了兩件事。在孫曉飛副主任的操作下,導管先是彎曲成袢,然后在肺動脈內反復攪動血栓,進行粉碎。隨后,從導管中推注尿激酶直接藥物溶栓,這是尿激酶起效最快、溶栓效果最好的給藥方式。
介入技術立竿見影。血栓被快速粉碎消融,堵塞的血管恢復暢通,鄭女士的血氧飽和度在術中逐漸回升到96左右,心率等各項生命體征漸趨良好。
解讀:介入技術即微創治療,運用前景廣闊
對鄭女士的搶救持續了40分鐘左右,堵塞的血栓被成功消融。手術后5個小時,鄭女士恢復清醒。經過一周的后續康復治療,出院時的鄭女士,沒有留下什么后遺癥,這一結果讓鄭女士及家人都非常欣喜。
從命懸一線到成功救治,介入技術在這次急救中發揮了神奇作用。
孫曉飛副主任介紹說,介入治療是介于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簡單的講,介入治療就是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建立直徑毫米級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
“除了創傷小、恢復快以外,介入技術的運用,讓以前一些傳統手術方法無法進行的治療,成為可能,并往往能夠收到奇效,運用前景廣闊。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有著更好的療效及更小的創傷的需求,介入治療必將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孫副主任說。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