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礦總頻道:(通訊員:李長鑫) 綜合施策 科學防癌 ——2024腫瘤防治宣傳周

讓年輕的母親截肢太殘忍
認真看完小的檢查報告,董蘇偉明白,當前不具備保肢手術條件,如果不盡早截肢,很可能會危及生命。
但是讓一個27歲的年輕媽媽失去一條腿太殘忍,董蘇偉對檢查報告再次進行仔細研讀,進一步檢查后考慮到患者骨骼已經發育成熟,主要的血管和神經未受累,癌細胞雖有轉移,但有望通過化療抑制,董蘇偉給出了“化療新輔助治療+外科手術保肢”的治療方案。
眼前這位年輕的大夫給出保肢方案,雖然這是患者家屬最想得到的治療方案,但是他們卻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化療不是手術之后再做的嗎?為什么一開始就先做化療?”家屬的疑問不斷。

董蘇偉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相對于其它腫瘤來說,骨肉瘤的危害特別大,因為它發病年齡輕,并且是通過血液轉移的,如果治療不得當、不及時,很快會危及生命。以前的治療方法多為截肢,由于患者年輕,截肢對他們未免太殘忍了。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保肢治療已成為主流趨勢。這種治療方式須配合術前及術后化療。術前化療可縮小瘤體,并形成假包膜,為保肢創造條件。
權衡利弊,患者家屬同意執行該治療方案。
經過幾個療程的化療新輔助治療,小林的瘤體顯著縮小,具備保肢手術條件。董蘇偉為其安排了手術。手術非常成功,小林一邊接受術后化療,一邊進行康復訓練。
目前,小林已經出院2年,沒有復發。
“骨腫瘤總是‘中意’青少年”
骨肉瘤是一種發生在骨骼的惡性腫瘤,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最為常見。研究發現,大約有75%的骨肉瘤患者發病年齡處于15至25歲之間,平均發病年齡為20歲,小于6歲或者大于60歲的發病非常罕見。
為什么骨腫瘤尤其是惡性骨腫瘤愛“招惹”兒童和青少年?
董蘇偉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孩子處于骨骼的快速生長期,成骨細胞受到外界不利因素影響后,容易發生瘤變和惡變。統計顯示,在骨肉瘤早期,多數患者能摸到腫塊,大約一半患者會有‘夜間痛’,而到了晚期,基本所有患者都會有‘夜間痛’。”董蘇偉指出,時常有患兒家長誤將夜晚發作的腫瘤痛當成“生長痛”,出現在關節的腫塊當成“運動損傷”,貼藥膏“活血化瘀”,卻不知道此舉反而加速促進腫瘤生長。
如何區分生長痛和骨腫瘤引起的疼痛?董蘇偉表示:“生長痛和骨腫瘤痛一般都是發生在夜間,但是生長痛一般發生在膝關節和腳踝關節,骨腫瘤痛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生長痛的感覺是麻,而骨腫瘤痛是針刺樣或者刀割樣疼痛;生長痛是間斷性的,骨腫瘤痛開始是間歇性的,慢慢可以發展為持續性疼痛;生長痛沒有局部外在表現,骨腫瘤患者局部皮膚會出現腫脹,日益增大,皮膚的溫度會升高;生長痛不伴有全身表現,骨腫瘤痛常有消瘦、發熱和厭食等癥狀。“當參考以上幾個方面后,仍然無法判斷孩子是生長痛還是骨癌痛時,請及時就診排查。”董蘇偉說。
不明原因的骨痛一定要重視
早期骨腫瘤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可以減少復發、轉移的可能,降低治療難度,避免孩子的肢體殘疾。然而,董蘇偉指出,由于骨腫瘤表現復雜且不典型、有些醫生對骨腫瘤的影像和病理認識不足、診療缺乏經驗,加上家長有種種認識誤區,尤其是輕信民間偏方、土方,導致很多患兒在就診時,病情已至中晚期,失去保肢機會,甚至最終失去生命,令人惋惜。
目前惡性骨腫瘤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化療、靶向藥物、免疫療法等。董蘇偉表示,化療可防止腫瘤擴散,手術則通過精準切除和個體化重建,能夠保住大多數患者的肢體,同時保留肢體功能。
董蘇偉強調:“得了惡性腫瘤不可怕,早診斷、早發現以及規范化、個體化的治療,對治療惡性腫瘤至關重要。”(記者:晏菲)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