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礦總頻道:近日,徐礦總醫院呼吸內鏡團隊成功為一位74歲男性患者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內鏡檢查。
本次手術將氣管鏡靈活巧妙的運用,將超聲支氣管鏡(EBUS)充當超聲胃鏡進行EUS-FNA穿刺,體現了呼吸內鏡團隊精湛的技術和默契的配合,正所謂“小超聲,大鏡界”!
EBUS-TBNA經食道對病灶進行精準穿刺
該患者胸部CT提示右肺上葉中央型占位,腫塊大小約5cm左右。
但位置極為尷尬,病灶未侵犯氣管,與氣管無明顯接觸面,僅與食管有局部接觸。
就在大家以為氣管鏡無計可施的時候,徐礦總醫院呼吸內鏡團隊的施萍主任和孟浩主治醫師巧妙的運用超聲支氣管鏡(EBUS),經食道對病灶進行了精準的穿刺。
首先,由施萍主任使用常規支氣管鏡進入氣管,根據CT影像學中病灶所在位置進行解剖學定位,測量病灶深度,而后由孟浩醫師運用徐礦總醫院新引進的超聲支氣管鏡進入食道,依照之前測量的深度進行扇形探測,順利找到食管腔外的肺部腫塊,并通過超聲支氣管鏡進行針吸穿刺活檢,成功獲取了理想的病灶標本供細胞學及病理學檢查。
EBUS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
主要是通過超聲支氣管鏡的定位引導下,行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EBUS-TBNA)和用超聲小探頭的支氣管鏡配合引導鞘管套裝(EBUS-GS)刷檢及活檢。
常規支氣管鏡只能看到位于氣管、支氣管腔內的病變,而對管腔外的病變常常無能為力,對肺外周支氣管病變也是常規支氣管鏡檢查的盲區。而現在,采用EBUS技術可有效彌補這一缺陷。
EBUS-TBNA操作過程中用先端部自帶超聲探頭的超聲支氣管鏡進入氣管及支氣管,發現可疑病灶時,由支氣管鏡的鉗子管道置入細胞或組織活檢針,在EBUS的定位引導下行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TBNA),搭載的電子凸陣掃描的彩色能量多普勒同時可以幫助確認血管的位置,防止誤穿血管,主要用于不明原因的肺門縱膈淋巴結腫大的診斷和貼近氣管或者較大支氣管壁的縱膈和肺內腫瘤的診斷。
EBUS-GS具體操作是將一種微型的導管式超聲探頭借助于支氣管鏡的操作管道,插入支氣管內獲取組織內部的超聲結構,目前小探頭可伸至外周支氣管,并很容易獲得360°掃查切面,一旦了解病變的確切位置,移去超聲小探頭,再行活檢、刷檢等,以進一步明確診斷常規支氣管鏡無法探視的肺外周病變,從而進一步提高肺部及縱隔疾病的診斷水平。
EBUS的主要適應癥有哪些?
EBUS技術對肺癌的診斷和分期、肺癌個體化治療有極大的臨床價值。
主要用于常規支氣管鏡無法窺視的病變取材活檢及病理檢查,包括:
縱隔肺門腫大淋巴結的鑒別;
周圍性肺結節病灶;
氣管、支氣管黏膜下病灶;
氣管、支氣管外壓性狹窄;
表面黏膜正常而疑有管壁或管外浸潤性病變者;
氣管、支氣管病變治療后診斷與療效評估。
該技術是一種安全、高效的診斷手段,將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實踐。
徐礦總醫院呼吸內鏡團隊由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趙杰領銜,成員有施萍、孟浩、馬雷等,以及內鏡專科護師李靜。自今年1月至今,呼吸內鏡團隊已成功完成EBUS-TBNA愈60列,陽性率達99%,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診斷率。
隨著超聲支氣管鏡(EBUS)技術落戶徐礦總院,超聲支氣管鏡(EBUS-TBNA)引導下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的成功開展,代表徐礦總醫院呼吸內鏡技術再上新的臺階,將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
專家簡介
施 萍
主任醫師 對肺部惡性腫瘤等呼吸系統常見疾病有豐富臨床經驗,能熟練開展支氣管鏡的常規檢查及介入治療。專長肺結節、肺癌早期篩查與診治。
孟 浩
醫學碩士,對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統常見病、多發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肺部腫瘤和呼吸內鏡診療,擅長介入肺臟病,如支氣管鏡/超聲支氣管鏡(EBUS、EBUS-GS)等呼吸內鏡介入診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