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秋風漸起,天氣轉冷,稍一不慎,身體便容易感受外邪,除了容易患上風寒感冒外,肺氣虛的人受到秋燥和寒氣的入侵,特別容易引發鼻敏感,出現鼻塞、打噴嚏、流鼻涕、頭暈頭痛等癥狀,此時,不妨試試中藥足浴,定可溫暖雙腳,緩解癥狀。市中醫院中醫保健專家介紹,方法如下:
材料:川芎50g、白芷50g、辛荑花50g、蒼耳子50g、蒿本50g。
方法:將準備好的中藥放入2000mL水中武火煎煮40分鐘后,再文火煎至1000mL,取汁后再加水2000mL 煎至1000mL,將2份藥汁放在盆中浸泡雙足,藥液以泡過足踝為度。在浸洗過程中進行足部按摩,先取腳趾、足背、足跟、腳掌、小腿前后及足三里、承山、涌泉等穴,再按摩相應放射區。
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宜睡前進行,1次/天,7天為1個療程。
功效:宣肺通鼻,定眩止暈。
在足浴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1.藥液應保持溫熱,使用過程中藥液冷卻,應加熱后再用。
2.飯后不能立即進行足浴,以免影響消化。
3.因為足浴可加強胃腸蠕動,為保證足浴的治療時間,足浴前應排盡大小便。
4.環境宜安靜舒適,室溫適中,不要直接吹風。
5.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溫不宜太高,時間不宜太久,以防皮膚破潰。
6.足浴后立即擦干雙腳,注意足部保暖。
應用以上方法進行中藥足浴簡便易行,一般使用當天即有明顯效果,平時也可作為一種常用的保健治療方法,防病祛病。長期堅持,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非藥物所能替代。
中藥足浴是我國傳統外治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功效正日益顯現。中醫理論認為,足與人體健康關系很大,關于足部的養生研究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年前就有《黃帝內經》記載:陰脈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謂經脈之行;三經皆起于足。足部是三陰經的起點,三陽經的終點。足掌有300多處穴位、67個反射區,是人體的一個縮影。通過足浴和足部按摩刺激,促使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調節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改善內臟產生的病理變化,提高機體自我防御及免疫力。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有諸內必形諸外”,內病外治是祖國醫學的治療原則。通過對足部的浸洗及按摩,可起到治療相應臟器疾病的目的,從而恢復人體陰陽平衡狀態,起到防御疾病的作用。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隨著中醫事業的蓬勃發展,中醫養生,中醫護理有了很大發展,人們不再局限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保健。這正是中醫提出的“治未病”理論。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是我們每個中醫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作為一名中醫護理工作者,我們任重道遠。
徐州中醫咨詢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