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名醫訪談:宋先生(化名)接受了多次化療,可讓他沒想到的是,雖然癌變得到抑制,但副反應卻把他折磨得不輕。對于大部分癌癥患者來說,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是一道跳不過的坎兒。不過,徐州市中醫院腫瘤二科主任劉峰林介紹:“臨床上通過膏方調理,不少患者的不適癥狀都得到緩解,損傷也大大減少。”
- 放化療副反應太難忍,患者往往很痛苦
宋先生今年45歲,因查出患有鼻咽癌,一直在當地醫院接受化療。化療進行20多次后,宋先生的不適感反而越來越明顯:口咽干燥、疼痛難忍、吞咽困難、口舌生瘡、張口困難、聽力下降、四肢乏力。對于這一切,宋先生咨詢了負責治療的醫生,醫生告訴他,這些都是化療的正常副反應。
出現化療副反應后,只能默默強忍嗎?為了幫助宋先生盡量擺脫不適,家人到處求醫問藥,最后找到了徐州市中醫院腫瘤二科主任劉峰林。
劉峰林了解情況后指出:“放化療后產生毒副反應是正常的,但不去治療、任其難受是不正確的。”據介紹,放療和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在臨床上普遍使用。所謂毒副反應,是指放療、化療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的組織細胞有著同樣的殺傷作用,容易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骨髓抑制、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害、局部刺激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
“如何更好地提高腫瘤組織對放療、化療的敏感性,減輕其毒副反應,使放療、化療能順利完成,是醫學界一直研究的重要課題。從中醫方面說,我們建議嘗試采用膏方治療。”劉峰林如是說。
隨后,針對宋先生的情況,劉峰林為其進行中醫辨證,認為他屬于陰虛火旺、氣血虧損證型,于是開湯劑助其益氣養陰、清熱利咽,同時配合膏方對其滋陰降火、益氣養血。
治療10天左右,宋先生的疲倦乏力、口干咽痛、吞咽困難等癥狀明顯好轉,夜寐轉安,二便調,復查血象轉為正常。目前,宋先生口服膏方數月有余,口干明顯緩解,四肢有力,聽力逐漸恢復,張口正常,復查鼻咽部CT病情穩定。
- 膏方治療力求扶正祛邪,還可緩解癌痛
為什么膏方在治療放療、化療后的毒副反應獨具優勢呢?劉峰林主任給出了詳細解釋。
中醫理論分析,腫瘤發病機理主要為痰、熱、瘀、毒、虛,因其常互為因果、膠著難分,而致本虛標實、寒熱錯雜之候。
“根據膏方的特點,主要針對虛證,有補益氣血、滋補肝腎之功,膏方的緩攻、補虛與腫瘤虛證患者體質特點頗為相符,運用得當,與湯劑結合,更能增加療效。而痰、熱、瘀、毒,則因滋膩之品,恐有閉門留寇之虞,而腫瘤各個時期具體情況不同,在標實邪盛的階段則宜以湯劑蕩滌實邪,不適宜用膏方,若某個階段表現為正虛而邪不太盛,則適合用膏方。”
手術、放療、化療后出現虛損癥狀時,具體到放化療毒副反應的治療,膏方有其適應癥,亦有其禁忌癥,不可一概而論。如骨髓抑制、機體衰弱、神經毒性等適合膏方治療。服用膏方藥物能在機體充分吸收,見效雖不及湯劑快,但藥力持久,堅持服用,療效自顯。
至于患者素有脾胃虛弱或痰濕偏盛之癥出現,腹脹、納呆等癥,則不太適宜用膏方,服用膏方后則更易壅滯脾胃,阻礙運化吸收,甚至加重病情。
具體到膏方的藥物配伍上,配合須動靜有度,不宜一味滋補。在補益肝腎,益氣養血同時,宜佐以運脾健胃之品,如茯苓、白術益氣運脾,木香、陳皮、砂仁醒脾開胃,雞內金、山楂、神曲消食導滯。在服膏方之前,更宜服用一些開路方,或健脾益胃,或健脾化痰除濕,脾胃健運,方能使膏方功效彰顯。
值得一提的是,膏方外敷還可以緩解癌痛。劉峰林主任說,中醫學對癌痛的病機認識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即實證的“不通則痛”和虛證的“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由于氣滯血瘀痰濕熱毒等引起脈絡閉阻、瘀塞不通而發生疼痛。由于腫瘤不同發展階段標實,虛實錯雜,一般而言,早中期腫瘤以實痛為主,晚期以虛痛為主,或虛實并見。市中醫院腫瘤內科多使用肝癌止痛膏外敷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癌痛,能明顯減輕肝癌引起的疼痛,且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