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根據病毒性心肌炎的不同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的“溫病”以及由“溫病”引起的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證的范疇,今天的健康講堂有請的是徐州中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王忠良教授來帶領大家認識一下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原因及癥狀
1、溫熱毒邪由鼻咽或衛表而入,肺衛不宣而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咽痛咳嗽等癥;2、熱毒不解逆傳心包而見胸悶、心痛;熱毒犯心,損傷心氣,燒灼心陰而致心氣虛弱,心陰不足,心悸氣短,頭暈乏力,脈律不整;若病久不愈,陰損及陽,而見陰陽兩虛之尿少水腫、心悸喘促等癥。3、飲食不潔,濕毒之邪由口而入,蘊結腸胃,表現為發熱、腹痛、泄瀉、惡心嘔吐、疲倦乏力等癥;濕毒之邪上犯于心,表現為心悸氣短,胸悶心痛,脈律不整??傊静〔∥辉谛?,與肺、脾、腎有關,正氣不足,邪毒侵心是發病的關鍵,正虛為本,熱毒、濕毒、痰濁、瘀血為標,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病患。
中醫診斷和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1、清熱解毒要及時、徹底
急性期治療不應以肺衛表證或濕熱證的消除而過早棄用解毒祛邪或清熱利濕之品,應注意診察有無余邪稽留,徹底清除隱患,余邪稽留是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反復,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如遷延不愈,轉為慢性過程,或反復感冒而感染病毒,毒熱之邪郁伏在體內不能透達,擾亂心律造成各種心律失常,尤其是一部分患者還伴有長時期的低熱。有研究證實,在慢性期心肌炎患者心肌中仍可檢測到病毒RNA,說明仍有病毒的持續感染和復制;即使病毒已不存在,但由于免疫變態反應的存在,也可使內熱產生,形成持續性的心肌損害,這種持續性的免疫變態反應,也可以看作是毒熱郁伏
診察方法:一是察咽喉,二是觀舌質,三是注意心肌酶的變化
2、活血化瘀應貫穿于治療的始終
熱毒之邪既傷心體又傷心用,使心氣不足,鼓動血行無力,血流不暢而形成瘀血。瘀血既成,阻滯脈絡,進一步使氣血窒塞不暢,加重病情,即所謂虛可致瘀,瘀亦可夾虛,所以瘀血在急性期、慢性期和后遺癥期均可見到,但以中后期為顯著。
3、治療快速心律失常勿忘安神定悸
現代研究證實,此類藥物具有改善心臟植物神經功能和鎮靜安神的作用,故解除心悸、失眠等不適癥狀。另外,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種的“動”,“動之者鎮之以靜”,故介殼金石類之重鎮潛降之品在某種程度上都可控制快速心律失常,但在臨床上一定要辨證選用,不可堆砌藥物。
4、吸取現代藥理研究成果
除了依據傳統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外,還應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來選方用藥,如對病毒有直接作用的藥物有黃芪、苦參、二花、大黃、連翹、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黃芩、虎杖、穿心蓮、射干、柴胡、茵陳等;對柯薩奇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有苦參、黃芪;對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的有虎杖、射干、貫眾、淫羊霍等;有誘生干擾素的藥物及食物有人參、黃芪、靈芝、茯苓、豬苓、白術、冬蟲夏草、金銀花、香菇、絲瓜等;有抗心律失常、抗早搏作用的藥物有苦參、黃連、郁金、寄生、蓮子心、甘松、生薏仁等
徐州中醫院心內科王忠良主任介紹,目前中醫對本病的發病及其病機轉化過程取得了比較一致的認識,即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氣陰虧虛,邪毒犯心,心神失養是其重要病理機轉。急性期多因感受外邪引起,治療當以祛邪為主;恢復期邪氣始退,正氣已傷,治療以扶正為主,兼祛余邪;慢性期邪毒傷正,臨床常見氣陰兩虛,并有絡脈運行受阻,治療以益氣養陰,佐以活血通絡為治療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