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資訊:隨著電子產品越發精進,低頭一族的隊伍越發龐大,小到牙牙學語的孩童,大到年過七旬的老人,大家“沒事就盯著手機”,長此以往便被“頸椎病”找上門。徐州市中醫院脊柱外科專家稱,頸椎病提倡早期干預,久拖不治的話,很容易加重病情,留下“病根”。
出現“心疾”兩個多月,元兇居然是頸椎病
一說起頸椎問題,大家最先想到的癥狀不外乎脖子酸痛、頸部僵硬,或是連帶著頭暈,可王女士的癥狀卻特殊一些:不僅頭暈,還有心慌、胸悶等癥狀。因為癥狀特殊,她一度以為自己患上了心臟病。
王女士29歲,是一名企業白領。兩個月前,她正在沙發上低頭玩手機,突然出現頭暈、心慌、胸悶等癥狀。“那幾天我正在減肥,吃得少,所以覺得自己是饑餓導致了低血糖,于是就補充了點甜食。”王女士回憶說,補充過能量后,她的不適感并未明顯好轉,反而有加重趨勢,甚至難受到躺著爬不起來。無奈之下,王女士趕緊讓家屬將自己送到附近醫院。
在當地醫院,醫生以心血管病的治療方案對王女士進行了治療,之后,王女士的心慌感有所緩解,可依舊感到胸悶。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因為胸悶不適,王女士斷斷續續接受著治療,但效果始終不明顯。“當時我心理壓力很大,生怕自己患上什么難治的心臟病。”王女士說,最終,她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徐州市中醫院就診。
在市中醫院心內科,王女士經檢查后,未發現有明顯的心血管器質性疾病。考慮到患者既往有頸項部及肩部疼痛病史,心內科邀請骨科專家會診,此時查體提示王女士存在頸椎失穩的情況,于是轉診至脊柱外科。
經過進一步檢查,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朝頂告訴王女士,她的頸椎生理曲度反弓,寰樞椎半脫位,頸椎節段性失穩,屬于頸椎失穩造成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也就是說,王女士所以為的“心臟病”完全是個誤會,她真正的問題是頸椎病。
頭痛、頭暈別忽視,或是少見頸椎病在作怪
李朝頂指出,頸椎病有多個分型,王女士得的這種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所以最開始被當成心臟病也不算奇怪。
他介紹,常見的頸椎病早期癥狀主要是頸肩部的酸痛,特別是在低頭活動時疼痛會更加明顯,而抬頭仰頭的時候疼痛有所減輕。有些患者會出現左上肢、右下肢或者是雙上肢的麻木和放射痛,并伴有單側手或雙手的麻木。如果是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很有可能會出現雙手無力,握力下降,整個下肢肌力下降,走路有踩棉花感。如果頸椎病導致脊髓損傷嚴重,可能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在頸椎病的臨床發病中,交感性頸椎病及椎動脈型頸椎病兩類所占比例較少。患有這兩種頸椎病后,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胸悶等癥狀,并且還會伴有多夢、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如果出現了這幾種癥狀,建議先去神經內科排除下顱內疾病,因為顱內疾病更容易引起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李朝頂這樣建議。
同時,他還表示,頸椎病早期癥狀較輕,干預起來,能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如果久拖不治,會形成慢性疼痛,容易反復發作,留下“病根”。
因此,提醒大家在出現頸肩部疼痛、手部或肢體麻木以及頭暈、頭痛等癥狀時,及時到醫院就診。
中醫中藥參與輕、中度階段治療,辨證論治“痹癥”有優勢
以往,頸椎病在中老年中較為多見。但李朝頂告訴記者,目前頸椎病的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有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頸椎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就臨床來說,現在一個月能接診十幾個40歲以下的頸椎病患者,頸部肌肉勞損的更是不計其數。”
李朝頂說,20多歲以后,人的身體各項機能就開始緩慢退化,頸椎也不例外。對于現代人,特別是高學歷、長期坐辦公室工作的人群,因為從年輕時就開始長時間學習、工作,致使頸椎退變較早發生。
那么,針對頸椎病普遍化、年輕化趨勢,治療上有什么好的應對之法嗎?李朝頂表示,他們專病門診主張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是利用中醫中藥參與到頸椎病的輕、中度階段治療,極大地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
據介紹,頸椎病的西醫治療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糾正不良姿勢、活血化瘀改善神經周圍微循環、營養神經、肌松劑等藥物干預,從而改善受壓神經引起的癥狀;如果保守治療無明顯改善或病情有進行性加重的,建議采用微創手術治療。
“對于輕、中度的頸椎患者,我們更傾向采用中國傳統醫學的辨證施治方法。”李朝頂說,頸椎病屬于中醫“痹癥”“眩暈”“痿證”等范疇,可辨證分為5個證型,每個證型的治法原則各不相同。比如風寒痹阻證需祛風散寒,祛濕通絡;血瘀氣滯證需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痰濕阻絡證需祛濕化痰,通絡止痛;肝腎不足證需補益肝腎,通絡止痛;氣血虧虛證需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同時,科室還會配合中醫推拿、正骨整脊、針灸、艾灸、循經點穴、中草藥熏洗、中藥電離子導入、中藥塌漬熱奄包、敷貼、刮痧等綜合手段,可有效緩解疼痛,增加頸椎活動度。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