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三伏天已至,“冬病夏治”的“三伏貼”可謂名聲在外,它方便快捷無痛,療效不錯,“性價比”高。有的人想通過三伏貼來治療哮喘病,有的想為嬰兒調養身體,有的人想以此幫助睡眠……那么,三伏貼到底是什么呢?
三伏貼有多種配方
據了解,“三伏貼”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的簡稱,屬于中醫“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之一,有的又稱作“三伏灸”。
冬病夏治穴位貼覆的時間是在‘伏天兒’,那是一年中最熱、陽氣最盛的階段。這時候人腠理稀松,毛孔擴張,陽氣容易外泄,三伏貼屬于熱性的藥物,它針對特定的溫陽通絡的穴位如肺俞、天突、腎俞等,在三伏期間使用來固住陽氣,溫煦咱們的肌膚和五臟六腑,可起到預防一些虛寒性疾病的作用。總的說來,三伏貼的藥性溫熱,不會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危害,適合慢慢調理體質。然而,要發揮三伏貼的功效,還要注意些事情呢。
實際上,三伏貼并不能包治百病,而且這三伏貼有多種配方,每一種藥方適用的具體病癥并不相同。
三伏貼最早是應用在呼吸系統上,尤其適合預防因為秋冬季受寒誘發的呼吸疾病如哮喘、鼻炎、支氣管炎等。
當然現在三伏貼也應用到關節炎的治療上。俗話說“肝主筋,腎主骨”,身體在肝腎陽虛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常見的“老寒腿”,那么這就可以敷三伏貼,起到預防的作用。
三伏貼還有一大用處就是調理病人體質。“特別是女孩,陽虛體質比較多,用類似的后天溫補的辦法至少能對一些疾病起到預防和輔助治療的作用。”
注意防止“火上澆油”
三伏貼是外敷的膏藥,使用很方便,不少人甚至直接網購藥品。然而,專家提醒到,自己貼敷時要注意三伏貼藥性溫熱,一旦體內也有熱性病癥,不排除敷藥會導致“火上澆油”。所以,如果自己貼敷藥物,一定要檢查身體情況以后再做決定。
那么,哪些情形不能敷三伏貼呢?
出現“實熱”的癥狀都是不能貼敷的。比如說,大便比較干、長口瘡,舌苔比較重或者感冒有些發燒等,這時候身體處于發熱狀況,那絕對不能貼,因為藥物本身是溫熱的,這時候貼敷會引起身體不協調,導致疾病發作。
另外,皮膚破損或有傷口的,特別容易感染,這也是不能貼的。皮膚過敏,如果出現輕度紅點或小水泡都沒有關系,但是皮膚大面積出疹子、發癢,就必須立即停止使用藥貼。
如何防止貼敷不當呢?這里給大家出一招,就是找醫生把把脈。在貼敷膏藥之前一定要診斷清楚體質狀況。
中醫將人體的體質分為寒涼溫熱,藥物也是相對的分為寒涼溫熱。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適用于熱性病癥,
比如常見的牛黃;溫熱性藥具有散寒、溫里、助陽等作用,常適用于寒性病癥。
外敷的藥基本上都屬于溫熱性質的,有的人體質屬于虛寒,但一段時期內有可能是熱性的,醫生一看這膝蓋骨紅腫,屬于熱性的“痹癥”,那就不能貼敷。三伏貼,每伏有三貼,總共6至8小時,擔心肌膚過敏的話,則不妨先試貼一副藥,一到兩個小時以后感覺良好再繼續使用。
兒童和孕婦用藥須謹慎
三伏貼的藥性溫和,一般成年人使用不大會出現問題,但是兒童和孕婦用藥須特別謹慎。特別是兒童,容易感冒,家長聽到三伏貼可以預防孩子冬天感冒,趕趟兒似的排隊買藥貼。殊不知,兒童體質千變萬化,不能隨意貼藥。尤其是全市在基層社區醫院推行的三伏貼,它明確規定適合呼吸系統疾病,小兒貼敷之前一定要讓專門的兒科醫生先診斷,看看孩子身體情況,千萬不要跟風。
中醫講究的是保持身體陰陽協調,作為傳統中醫特色療法的“三伏貼”并不治具體的病,而是用于調理人的體質。
三伏貼調理體質花的時間可不短,需要患者堅持。穴位貼敷藥雖不同,適用病癥不一,但時間相同。都是在每年的三伏期間,每個伏天要貼敷三次膏藥,總共6—8個小時,療程短的也需要三年。
專家建議,三伏貼現在已經納入醫保范圍,要想達到最好療效,堅持三到五年比較合適;同時,一般病不是靠三伏貼就能治愈的,所以平時還是要看病吃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