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低為什么也會引起腦血管病?
高血壓能導致腦血管病,已為人們所普遍掌握的常識,但對低血壓也能引起腦血管病,卻往往被忽視。實際上,低血壓引起的腦血管病并不少見。
血壓過低,不能使血管正常擴張,血液循環量減少,腦血管痙攣,使腦組織缺血、缺氧、梗塞。另外,血管壓力過低,管腔相對狹窄,血流緩慢,易于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高,而發生腦血栓形成。
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些人血壓并不高,也沒有高血壓病史,睡前還是好好的,但當次日清晨醒來時,卻突然發生口眼歪斜、偏癱和失語。這是怎么回事呢?主要是因為夜間血壓較白天更低,血液中的血小板、膽固醇、甘油三脂及纖維蛋白,容易沉積,血流緩慢,易出現腦供血不足,以致造成血管阻塞,而發生腦血管病。
由此可見,低血壓的人,特別是老年人,仍有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可能。故應調節血壓,使血壓保持在正常范圍內,以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
1987年,法國醫生Philippe Mouret首先完成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之后,隨著相關器械、設備的研究和開發,腹腔鏡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和深入的推廣運用。微創醫學理念已經被更多的外科醫生所接受,并廣泛應用到臨床實踐中。
微創醫學理念是融合微創觀念和微創人文的一種醫學思想。微創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是在微創醫學理念的指導下完成了從技術理念向服務理念的轉變。代表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理念,是“生物-社會-心理”新型醫學模式的具體體現,它的精髓是以盡可能小的創傷,達到治愈疾病或緩解病痛的目的。與傳統的手術方法相比,MIS更注意對病變區及其周圍組織的保護,避免或最小化全身反應,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治療時間,使患者盡早康復。簡言之,MIS是以最小的局部與全身附加損害為代價,換取最好的治療效果。
從生物學觀點看來,開放手術只是多了不可避免的切口疤痕,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切口疤痕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卻是永恒的。微創外科不等于小切口,但微創手術多數是在小切口甚至是經皮穿刺的情況下完成的,這就涉及到對手術程序的概念轉變。改變以往外科手術強調的“大切開、充分暴露”的原則,何況對于有些部位,如腹膜后、橫膈下,切口再大也難以清晰顯露病變的全貌,手術風險大而效果差,被視為手術“禁區”。而建立在現代內鏡(軟鏡/硬鏡)設備與圖像技術基礎上的可視化技術,解決了以往外科切口與顯露之間的矛盾,即便是手術“禁區”,手術者也能清楚地看到病變及其周圍結構,從而安全、準確和游刃有余地實現手術目的。
微創外科包括:1.內鏡技術;2.腔鏡技術;3.介入技術(包括放射和非放射);4.其他技術(射頻治療實體腫瘤)。而與普外科有關的則為腔鏡微創外科,內鏡微創外科。具體表現為腹腔鏡技術、NOTES及NOTUS。
如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已成為了治療膽囊結石的金標準,腹腔鏡技術除了應用于肝膽、脾臟、胃腸、胰腺、甲狀(旁)腺、疝等普外科疾病外,而且迅速延伸到婦科、泌尿外科等領域。就普外科而言,腹腔鏡手術已拓展到了各個領域。在某些良性疾病治療方面已經取代了傳統的手術方式。在早-中期惡性腫瘤的治療上,國內外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并不會增加腫瘤播散的發生率,同時能符合腫瘤根治的原則,完全達到與傳統手術治療相同的療效,對病人的術后生存時間和疾病預后無特殊影響。而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方面具有傳統手術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如今腹腔鏡結直腸腫瘤切除術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普及,腹腔鏡技術在早-中期胃癌、肝癌、小腸惡性腫瘤等也逐步在臨床上得到了應用。
徐州中醫院自1999年引進德國“狼”(wolf)牌腔鏡設備開始,初級階段開展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闌尾切除術(LA),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設備的更新(目前我院已擁有奧林巴斯腔鏡設備及超聲刀、結扎束和切割吻合器等高端腔鏡器械),腹腔鏡手術范圍迅速擴展,相繼開展了結直腸癌根治術、胃間質瘤胃楔形切除術、疝修補術(TEP、TAPP術)、脾切除術(LS)、肝囊腫開窗術、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胃穿孔修補術、食管裂孔疝修補術及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等“高級”腹腔鏡手術,標志著我院“高級”腹腔鏡技術正在與國內同行同步發展。
咨詢電話:1301395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