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今,藥品的第28次降價,在市民的冷淡與平靜中悄悄走過了近一個月。
國家發改委從9月1日起降低部分激素、調節內分泌類和神經系統類等藥品的最高零售價,共涉及82個品種、400多個劑型規格,平均降幅為14%。而在不到半年前,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已經宣布降低部分主要用于治療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環系統類藥品最高零售價,共涉及162個品種,平均降幅21%。據統計,10年左右的時間,藥品降價的號角已經吹響了28次。
然而,28次的頻繁降價并沒有換來市民的叫好聲,相反,市民對此的反映卻越來越麻木。“我們沒有感受到藥品降價帶來什么改變。”
醫院患者并沒有感受到藥品降價帶來的實惠。各種名目的檢查費、手術費、診療費、護理費、耗材費越來越多,越來越貴,和部分降價的藥品費用比起來,占據了住院費用的大部分。
在藥房買藥的消費者也很少感到藥品降價帶來的驚喜。自從連鎖平價藥房進入我市后,已經打破了我市藥房的價格堅冰,藥房里的藥品多年來已經不像醫院一樣,按照最高零售價出售。所以,每次降價消息一出,藥房里的藥價可降幅度一直相當低。例如,一個品牌的胰島素,以前在醫院的售價是一支80多元,在藥房僅有60元左右。而降價后,醫院降到60多元,藥房降到了50多元。在藥房的降價幅度只有幾元的空間。
頻繁的降價卻從另一個方面觸動了市民的神經,那就是:一些廉價的“老藥”在降價聲中消失了。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救命藥”魚精蛋白緊缺,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每支售價僅十幾元的魚精蛋白,是一種心臟手術的必用藥。降價后,因為利潤下降,藥廠不盈利而停止生產,這導致心臟病人的救命藥大面積缺貨,一些心臟手術不得不推遲甚至停做,醫院和患者求藥無門。
一些藥品為什么在降價后難覓蹤影?很多降價藥品為什么從醫生的處方上消失了?這也許是相關職能部門更應該關注的問題與監督的方向。
28次的頻頻降價,其實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應該落腳于“看病貴”。然而,對百姓來說,降藥價卻讓他們一次比一次“沒感覺”,根源在哪里?——只醫“藥”,不醫“醫”。藥品雖然降價了,但醫生的“大處方”仍然在,與“醫”相關的檢查化驗費、器材費等仍在不斷攀升,像心臟手術支架、白內障手術等疾病治療中,藥品份額只占一小部分,其他各種相關費用,尤其是支架、晶體等材料費,一直水漲船高,如何能讓“看病不貴”?正像發改委自己承認的那樣:藥品降價只是治標之策,要真正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還是要通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動醫藥分開來實現。
看來,要解決“看病貴”問題,即使藥品價格再降28次,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要“治本”,只有從“醫”“藥”齊動手,同時,切斷藥品收入與醫療機構之間的聯系,否則,醫院和醫生在藥品降價中遭受的損失,必然會通過其他途徑拿回來。最終受傷害的,仍然是普通消費者。
藥品28次降價 最受傷害的還是消費者
閱讀下一篇
15.5元藥品被醫院賣213元 誰是暴力源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