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兩種血管神經性水腫發病原因有明顯不同。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又稱昆克水腫(Quincke edema)。獲得性血管性水腫常發生在有過敏素質的個體。藥物、食物、粉塵、吸入物及日光、冷熱等物理因素為最常見誘因。
(二)發病機制
遺傳性血管性水腫常突發于健康的人,其主要原因是補體系統的酯酶抑制物——C1抑制物(C1INH)先天性缺乏,導致C1的異常活化并從C2分解出激肽(C-kinin)。該激肽可使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組織水腫。這個過程常伴有補體系統的活化,導致補體C2,C4的消耗,其血中濃度下降。C1抑制物的缺乏有2種形式:①是該抑制物完全或接近完全缺失(占60%);②是該抑制物結構及含量與正常相同,但無活性(占40%)。由于此型血管性水腫發病機制清楚。故可通過輸入含有C1抑制物的健康人血清或給予雄性激素以刺激C1抑制物的合成產生療效。
獲得性血管性水腫其發病機制與蕁麻疹相似。常見的致病藥物有造影劑、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可待因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captopril)等。常見的致病食物為時鮮水果特別是草莓及鮮魚。由日光和寒冷引起的血管性水腫其皮損往往是遲緩發作。
有一部分獲得性血管性水腫患者與伴發惡性腫瘤像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非Hodgkin B細胞淋巴瘤等或伴發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前者由于體內產生抗免疫球蛋白的抗獨特型抗體,引起補體系統異常活化;后者是由于患者體內有IgG1自身抗體,阻止補體系統的C1抑制物(C1INH)與C1結合,未受抑制的C1把C1抑制物降解,這兩種結果都導致補體系統的酯酶抑制物——C1抑制物(C1INH)獲得性缺乏而發病。這類患者發病較晚,多在中年以后發病,無家族史。
組織病理:皮膚真皮水腫顯著,可將真皮膠原纖維分離且向下延伸至皮下組織,真皮毛細血管和靜脈擴張。在急性發作時可見真皮毛細靜脈內皮細胞出現間隙,有部分肥大細胞脫顆粒。空腸黏膜受累時可見黏膜絨毛增粗呈杵狀,黏膜固有層增寬,黏膜下水腫。還可伴有漿膜下水腫。在窒息所致死亡的患者,其肺內呈彌漫性水腫,但無炎癥細胞包括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徐州血管病首席專家:
徐龍君,主任醫師,徐州老年病醫院大外科主任,徐州血管病首席專家。畢業于徐州醫學院醫療系,從醫三十余年,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普外科甲狀腺、乳腺、膽囊、胃腸、疝氣等手術。 發表國家級、省級論文10余篇,并獲得新技術獎。
特別擅長:周圍血管疾病的診斷、手術治療。十年來已開展此類手術數千例,為徐州地區此類手術數量、質量之首。
導醫熱線:0516-85707122
導醫論壇:http://bbs.qcdy.com/ (網上咨詢,網下導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