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孩子入園體檢時被告知身高體重不達標,還有些貧血,一聽到這樣的消息,媽媽心疼又焦急:孩子平時看上去挺健康的,怎么指數都不達標呢?便開始懷疑寶寶營養不好可能是缺鋅,貧血是缺鐵,于是連忙買了補鋅補鐵的兒童保健品,然而寶寶真的是缺乏這些微量元素馬?如此進補得當嗎?
微量元素缺乏往往沒有特異性表現,食欲差、生長慢、出汗多、運動后關節酸痛等都可能是微量元素缺乏的結果,但有些家長給寶寶盲目進補,如果寶寶體內的微量元素并不缺乏,反而有害無益,最常見的可能是,鐵補多了會引起代謝方面的疾病,鋅補多了會影響寶寶食欲。所以,如果寶寶疑似是微量元素缺乏,可以通過微量元素檢測,對癥進補。而在日常生活中,保證正常的飲食,即所謂“食補”才是避免寶貝微量元素缺乏的最好辦法。
智力測試≠智力水平
有家長來信咨詢,因為孩子在一次體檢中的智力項目上表現平平,從此后就給孩子安排了不少“益智課程”,而且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在學習時,父母都回做貼身輔導,然而幾個月下來似乎孩子的笑容變少了,原本愛好畫畫的他,現在每次拿起畫表現得很不情愿,孩子“抑郁”了,怎么辦?
寶寶智力發育取決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父母對自己寶寶的治理水平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期望值。爸爸媽媽給寶寶創造的教育環境固然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寶寶的智力開發,然而卻不應該是拔苗助長式的。寶寶的智力會隨著年齡增長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不能因為一次智力測試而認定寶貝的智力發展到什么水平。而且在體檢智力的測試中,寶貝可能因為對環境和醫生的陌生而發揮市場。
另外,就認知的發展而言,幼兒時期是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關鍵期,如果很早就將一些抽象的概念灌輸給寶寶,忽視了寶寶體能發展和想象力的培養,反而會將他束縛。這樣寶寶可能會比別人早熟識一些課本內容,然而一旦過了這些基礎能力的發展時期,寶寶的想象力就從此遺失了,因此,爸爸媽媽還是要遵循寶寶成長規律,以運動、游戲、藝術、創作等方式開發寶貝的心智。